7月28日至今,扬州仅用了14天,本土确诊病例就窜升到394例,其中重症病例占到全国的70%,还远未到尽头。
截至8月8日24时,扬州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聚集性疫情已致35人感染,35人均在7月29日晚到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或采样,或工作,感染者中已出现3代传播。
一、“1传35”是如何发生的?
这35例病例,有34人是确诊病例王某的密切接触者。
从扬州公布的活动轨迹来看,7月21日-24日,王某多次出入KTV、棋牌室等人流密集场所,7月29日身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王某前往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担任志愿者,并于8月1日确诊,该监测点的三名工作人员在第二日也相继确诊,自此引爆燃点。
因联合村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扬州纪委监委问责通报包括广陵区委副书记在内的5人受到党内警告、政务警告、通报批评等处分,王某也因严重违法被立案调查。
二、核酸检测点,为何交叉感染频出?
无独有偶,8月1日,南京通报一位两岁男童因家人排队做核酸检测期间与确诊病例接触后被感染的案例。更有网友曝出,扬州一核酸检测点一名老人与志愿者发生冲突,摘下口罩向志愿者吐痰……
仅仅几天时间,接连出现核酸检测聚集性感染事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染性强
钟南山早就表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在德尔塔的屠刀下,一米安全距离早就不够用了,何况有些地方连这点安全距离都保证不了。
2.检测点设置不规范
同样是全员核酸,张家界全员核酸时因为“悟空圈”被全国表扬。
而扬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监督检查组对核酸检测点监督检查中却发现,其存在扫码测温措施落实不到位、核酸检测点登记处设置不合理、“一米线”执行不到位、临时紧急组织全员核酸安排不到位,现场混乱无序等问题。
3.个人防护不到位
疫情当下,仍有不少人未戴口罩、口罩佩戴不规范,封孔小区人员擅自外出等现象。
三、测核酸时如何避免被感染?
面对核酸检测现场感染事件,国家卫健委于8月1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员核酸检测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核酸检测防控措施,而我们也应该提高警惕:
1.去采样点时,请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并携带适量湿巾(酒精湿巾或普通湿巾均可)、备用口罩、身份证、手机等;
2.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引导,分区、“一米线”排队等候;
3.采样前2小时请勿进食,避免咽拭子采样时刺激发生呕吐;
4.采样后换戴备用口罩,将废弃口罩投入指定垃圾桶内,立即离开采样点,避免在采集点周围吐痰、逗留;
5.回到家后,请立即洗手,必要时使用湿巾对手机、身份证等物品进行擦拭。
消息整理自:扬州市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清风扬州、扬州市监察委员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