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告诉朋友们:尽管科学总是在和疾病赛跑,但既然这种“超级细菌”(实际上是一种耐药基因)出现了,我们就不可掉以轻心。科学地认识它、理性地应对它,重视而不失平和,谨慎而不失信心。这种细菌并不能引发一种新的传染病,但它能对抗生素耐药,因而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威胁。面对这种新的威胁,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一方面,医疗卫生系统着重强化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考虑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探望病人或在医院就诊过程中对相关规定的遵守和配合,更不要与患者接触,也就是我以前反复强调过的“既要讲亲情,更要讲科学”的问题。大家的健康要靠大家自己,公众的健康要靠公众的积极参与,采取我们都知道、而且已经过证实的有效措施,才能够抵御疾病的传播,在面临新的威胁时,这些方法仍然有效。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建议就是这个理念,就像我常提到的:巩固已经建立起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和“接触”关、日常注意做好勤洗手等个人卫生防护很有必要。总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要老想别人能帮我做什么,这样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延伸阅读
“超级病菌”是对人类滥用抗生素的警告
“超级细菌”的出现,可以说有其必然原因,即人类抗生素滥用。自从人类发明抗生素以来,细菌等微生物与抗生素之间就不断博弈。尤其是随着高档抗生素生产成本下降、使用人群迅速增多,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几十年前,青霉素是人类最好的抗生素,病人患感冒、发热等,打一针就立即见效。可现在同样的病,使用过去几十倍剂量的青霉素,也不一定有效。目前国内综合大医院的统计,青霉素的耐药性已经高达70%以上。不仅是青霉素这样老的抗生素,就连近十年研制出的头孢类、左氧氟沙星类新生代抗生素,细菌的耐药性也高达30-50%。
19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40年代,青霉素开始被广泛为抗生素,此后,细菌就开始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这也迫使医学研究者研发出许多新的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也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如抗药性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等。6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90年代,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2000年至今,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超级细菌”的频现,也再次警告人类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作者:贺雄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流行病学家
(责任编辑:宋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抗菌谱,指一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简单说就是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范围。譬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大多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螺旋体。而链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治疗细菌感染,选用的药物必须符合药物本身的杀菌范围,要看看这种药物有没有杀灭这种病菌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