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碘盐闹出的风波

2010-07-27 14:55:00中国质量万里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很多人没想到的是,15年之后,碘盐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不过这次,碘盐从被推崇变成了被质疑:“碘盐防病”是不是已经成了“碘盐致病”?
  据他估算,如果取消垄断专营,北京市碘盐的价格可保持在893元/吨,合0.45元/斤/袋。按国家计划,北京市每年销售的食盐总量为12.60万吨,这样算来,如今北京市消费者整体每年就多支付2亿元。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以更换包装为借口、调高食盐价格是盐业公司追加利润的另一法宝。毛晓飞介绍,1996年北京盐业公司改塑料包装为复合膜包装,原1500元/吨的碘盐提价为1680元/吨;2007年又改复合膜包装为纸塑包装,价格直升为2180元/吨。

  这种情况也并不限于北京,全国各地大都如此。上文中提到的海南省,2006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将复合膜包装更换为纸塑包装——500g一袋的食盐零售价从1元上调至1.5元,上涨50%。以至于出现了商家不愿意进新包装食盐,而老包装食盐又售罄,零售商店无盐可卖的尴尬。

  这同样只是中国盐业冰山一角。“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盐业经营者、同时又是盐业管理者的盐业公司和盐务局到底有多少“猫腻”,外人无从得知。

  谁代表公共利益?

  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在生活用水里加入氟化物,结果在50多年以后,科学家对此褒贬不一,原因是过量氟化物会导致牙齿变色或腐坏,也可能引起骨质疏松,这在科学上已是定论。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直到现在依然向食盐里面添加氟化物——安全向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是量的问题。由此看来,关乎公众健康的事情不仅仅是科学的问题,更多的是让普罗大众、社会心理接受程度的问题。

  1996年颁布《食盐专营办法》时,国务院是鉴于当时国人普遍严重缺碘,为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而选择了“食盐加碘”的垄断经营方式。但显然,在国家专营制度顺利完成短时间内普及碘盐的历史使命后——中国使用碘盐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9%,这一制度已经产生了负面效应,政府的善举正沦落为垄断者维护其利益的工具,从而失去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这正是碘盐风波所揭示的舆情纷杂的社会心理。

  时至今日,中国“我要吃无碘盐”、“要求碘盐精细化操作”的声音仍在各种渠道中游走。毛晓飞分析,这正是因为食盐专营阻碍了盐品的多样性,导致市场上几乎买不到无碘盐,给碘摄入量受限的患者(如甲亢患者)造成了苦恼。

  当碘缺乏问题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的时候,盐类产品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公众的心理预期。而这时,国家制定的科学补碘的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原则如何保证良好的执行力就成了保障公共利益的关键。但把这种执行力寄托于垄断地位、两位一体的盐业公司和盐业局,显然不切实际。可以说,不打破食盐专营制度,或者食盐专营制度改革不彻底,消费者多元化的市场诉求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碘盐”、“碘盐多样性”、“精细补碘”的呼声之外,因各种原因碘盐尚未覆盖到的人群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四川理工学院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吕福玉教授和毛晓飞同样是食盐专营制度改革的呼吁者。只是,和毛略有不同的是,他的目光对准的那些碘盐尚未完全覆盖的老少边穷地区。吕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废除食盐专营制度后,应对老少边穷地区实行碘盐实物免费供给制度,这应是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基础之上的自然选择。

  不过,就碘盐风波本身,吕和毛达成的共识是,食盐加碘的益害是个科学问题,而碘盐垄断专营则是制度问题。既然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保障公共健康为基础的公共制度也应该是不断发展、修正的。

(实习编辑:岑颖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