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明明合格的自来水,但因为劣质水龙头及水网管道的二次污染。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由水厂流经管网到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约下降10%。
由于从自来水厂出来的饮用水要经过给水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途中很可能会遭遇二次污染。比如,水龙头停水,管内有沉淀物积聚的可能,消毒不够彻底的情况下,细菌再繁衍。输送管道疏于维护,生锈老化,导致流经的水变得浑浊发黄。如果管网附近有垃圾或者污水通过管道渗入,那后果不堪设想。
赵飞虹说,关于管网的问题,国家一直在投入很多力量进行改进,管网出现事故一般也是偶然发生。令赵飞虹最担忧的还有小区的二次供水系统的二次污染问题。
所谓二次供水就是在水压不够的情况下保证为用户供水,就是用储存好的备用水。一般储存备用水的方式有两种,楼顶水塔和地下水箱存水。目前北京高楼层多会在楼顶备有水塔储存备用水,然而大部分这样的水塔是常年未清洁消毒的。
最后一公里易造成二次污染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强制实施新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多达106项新国标检测指标,之前,自来水只检测出厂指标,新国标则要求末梢水和二次供水同样达标。然而在现实中,二次污染仍然不可避免。专家指出,饮用水在末梢管网“最后一公里”受到污染很普遍,有必要进行改造更新。
根据通常操作模式,各地自来水公司会在部分小区、饭店和机关等地设有固定监测点,官方说法是用以保证居民饮用水的质量。但有检测点的地点固然会得到特别重视,以保证数据达标,但在其他区域,很难避免最终到达居民水龙头的自来水水质不佳。
管网水质遭忽视 检测项目仅有出厂水零头
目前我国的供水水质测定都是以水厂的出水水质为主,而入户水龙头的水质状况却无从知晓。即使出水厂的水质达标,供水系统中陈旧的管网也难以保障到户水龙头的出水水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城市供水管网老旧、漏损率超标严重,年漏损水量高达60亿立方米,水质在输送过程中下降。
39健康网查询广州自来水公司数据显示,虽然出厂水水质检测指标多达106项,到了供水管网水质检测环节,项目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浑浊度、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总氯、pH、氯化物等6项。至于居民末梢水质质量更是缺少公报。
小区二次供水设备消毒监管形同虚设
据说,我国不少城市中心城区自来水出厂水的水质直接喝也没问题,但到了市民家中却感觉水质不佳,很大程度是因为小区的水塔或管道对自来水造成二次污染。按照规定,小区二次供水水池每年的消毒清洗次数不能少于两次,清洗后还必须主动抽样送检。
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监管测试,很多小区都没有做到按时、充分消毒,更别说主动送检,导致二次供水的检测出现了盲区。不少楼盘的储水池藏污纳垢,微生物存在不在话下,老鼠等动物甚至人类尸体都可能漂浮其中。
水龙头成二次污染重头 危害堪比毒奶粉
目前,我国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铜质或者是合金的水龙头,材料中铅的含量是4%~8%;长久不用内壁便会产生绿色铜锈,里面存在的铅等有害物质就可能释放到自来水里面,出现问题。居民家里的水龙头里经常会有水长期滞留,但水能使水龙头铅的保护膜脱落,可能造成水龙头铅元素的析出,尤其是水龙头滞留的“隔夜水”,铅金属可能含量更高。长期使用这些劣质水龙头很可能导致结石,甚至铅中毒,对孕妇及儿童的健康影响尤其大,劣质龙头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三聚氰胺”。
2012年7月,央视新闻称水龙头比较测试近四成不合格,北京市随机抽查的50家企业生产的50件水龙头样品,送至国家建材检验中心检验后的结果显示,34%的水龙头未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不少知名品牌皆榜上有名。近几年的抽检中,水龙头质量与安全问题频现:2010年9月公布的水龙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显示,陶瓷片密封水嘴合格率为六成,其中83批次产品不合格被曝光。2011年12月,上海市消保委在水龙头比较试验中发现,22%的抽检样品存在铅超标问题,部分产品铅超标达20倍。
铅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但一旦铅元素摄取超标,则会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儿童对铅的敏感性尤其强烈,100毫升血液中含铅量达到50-60微克便足以导致铅中毒,引起小儿贫血、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出精神呆滞,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对成人而言,铅超标会造成高血压,容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还会引发骨质疏松等症状。
专家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择无“铅”水龙头,也就是纯铜材质或者不锈钢材质的水龙头。如果不是这样的水龙头,用水就要特别注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世界水日:关注自来水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