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占总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中又以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持续攀升为主要原因。如何从国家层面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质量及防控效率,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显著上升趋势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2017年全国两会于3月3日拉开帷幕,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京提议: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增加的费用中,拿出不到1.9元钱/人用于血脂管理,即可实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效率,降低死亡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也在提案中建议将血脂管理纳入现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标准,实现“三高共管”,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效率。
胆固醇是首要高危因素,也是目前心血管管理的最大“短板”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以高胆固醇为主的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18%的脑血管疾病和56%的缺血性心脏病归因于高胆固醇。我国的研究数据显示,国人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归因于胆固醇升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到2012年的40.4%,增长了117%,高胆固醇血症从2.9%增长到4.9%,增长了69%。同时,合并三个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的患者比率也迅速上升,已经超过40%。
霍勇教授在提案中指出,我国自2009年起已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血脂管理相对滞后,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
建议将血脂筛查和管理纳入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实现“三高共管”
2015年中国CDC发表的数据显示我国26.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低密度胆固醇(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4%。
国内外多个研究亦证实了血脂异常干预对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改善人群健康、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价值。在管理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同时,如果将血脂纳入同等重要的综合管理,将会产生“1+1>2”的协同作用。
因此,葛均波院士在提案中建议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对我国有条件的城市年龄大于45岁的城镇居民免费筛查血脂,设立年度健康管理目标。同时,对筛查出高胆固醇的高风险患者积极干预,设置考核目标到城市社区,明确要求胆固醇达标率,以实现“三高共管”的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
两位政协委员特别指出,从整体上看,仅靠卫计委难以扩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工作,此项工作不仅需要国务院给予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还需各级政府支持配合。建议在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费用中,列出专款专用。
此外,两位政协委员还指出,我国目前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和高胆固醇的治疗能力存在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和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大量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情况欠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与之密切相关。两位政协委员强调,社区医疗机构是城市居民开展心血管疾病筛查和干预的理想地方。随着分级诊疗的实施,建议将二级以下基层医院作为参加该项目的主力军,在筛查干预的同时配合分级诊疗的实施,从基层做起,切实降低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减少抢救费用和住院费用,避免社会劳动力的损失。
附:
霍勇委员在提案中的具体建议:
1. 将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经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综合管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质量,符合所有相关指南要求,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2. 充分利用老年人健康体检、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体检,以及其他途径检出需要干预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尽早开展血脂筛查,早日实现《慢病中长期规划》25%的血脂检测目标。
3. 在管理患者随访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危险因素,一并干预,能有效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效率,不增加额外工作。
4. 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增加的费用中,拿出不到1.9元钱用于血脂管理,即可实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效率、降低死亡率。
葛均波院士在提案中的具体建议:
1. 我国有条件的城市年龄大于45岁的城镇居民免费筛查血脂,设立年度健康管理目标。
为实现国务院《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的目标,建议血脂筛查作为核心环节,以直接降低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建议对我国有条件的城市年龄大于45岁的城镇居民免费筛查血脂,设立年度健康管理目标。
2. 对筛查出高胆固醇的高风险患者积极干预,设置考核目标到城市社区,胆固醇达标率要予以明确要求。
2015年中国CDC发表的数据显示我国26.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低密度胆固醇(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4%。因此,对筛查出高胆固醇的高风险患者积极干预,需要设置考核目标到城市社区,胆固醇达标率要予以明确要求,实现三高共管的落实。
3. 从公共卫生基金中以合理资源支持社区医生的筛查与管理工作;尽早将血脂管理纳入国家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降低心脑血管死亡率。
从整体看,仅靠卫计委难以扩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工作,不仅需要国务院给予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还需各级政府支持配合。建议在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费用中,列出专款专用。
4. 加强高胆固醇的全民危害教育,从饮食和治疗双管齐下。
目前公众对胆固醇与心梗、脑梗的关联度缺乏认识。全面体力活动明显不足,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 我国居民总能量摄入量下降,但脂肪供能呈明显上升趋势,另外含糖饮料摄入量也明显增加。建议从饮食和治疗双管齐下,开展高胆固醇的全民危害教育。
5. 提升社区医生对血脂异常的管理的能力,满足分级诊疗的需要。
社区医疗机构是城市居民开展心血管疾病筛查和干预理想的地方。随着分级诊疗的实施,建议将二级以下基层医院作为参加该项目的主力军,在筛查干预的同时配合分级诊疗的实施,从基层做起,切实降低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减少抢救费用和住院费用,避免社会劳动力的损失。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