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起,卫生部制定的首批食品安全标准之一GB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正式实施。从过去的产品质量标准到如今的食品安全标准,政府对蜂蜜产品的监管力度大大提升。不过,对于猖獗一时的蜂蜜造假是否会因新国标的实施而销声匿迹,业界人士普遍表示了担忧。
检测项目缺失
“合格”蜂蜜不一定是真蜜
最新国家蜂蜜标准GB 14963—2011与旧版GB 18796-2005相比,对蜂蜜中蔗糖含量过高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更加详细、清晰地说明了“蜂蜜”与“蜂蜜制品”的不同。明文限定蜂蜜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质,如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以及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对故意在蜂蜜中添加葡萄糖浆、蔗糖等工业生产物质,却仍标以“蜂蜜”或者“蜜”的产品,将视为假冒产品。
然而,新国标对近年来以大米糖浆等造假甚嚣尘上的“大米糖浆蜂蜜”的相关检测项目却未提及。
有业内人士称,对常规用于蜂蜜的真实性检测项目,如TLC、碳同位素、外来酶和SM-R,在最新公布的蜂蜜国标中竟然无一列入,只检测一项碳四植物糖,造假蜂蜜基本上可以通过检测。这意味着,符合新国标的蜂蜜,却无法保障蜂蜜的纯正。同时,真正的纯蜂蜜却可能由于加工工艺上的偏差,造成个别指标不达标,面临下架乃至销毁的严厉处罚。
国标主要规范安全指标
难以检测高科技的做假手段
在相关专家看来,新国标对果糖和葡萄糖的规定可以被解读为是“针对市面上有些蜂蜜蔗糖含量过高的问题”而设置的。按照这种标准来完全打击和杜绝假蜂蜜不太可能。
因为做假、掺假、制假非常复杂,而且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加了规范和检测的难度。因此,假蜂蜜也有可能通过“新国标”检测。特别是从安全标准来说,国标主要是对安全指标的限制,比如一些污染物和农副产,以及它对蜂蜜正常生产中可能会带入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
“现在蜂蜜主要是用糖类物质来做假,从安全性来讲,影响并不大,但对一个产品的整体品质影响较大。所以,即便是蜂蜜新国标出台,如果监管不力,意义也不大。”一位多年从事蜂蜜产销的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市场在售超过30%的蜂蜜是用白糖加工而成的假蜂蜜,而且这些蜂蜜大多包装精美,消费者仅从蜂蜜的外包装及感官上,很难辨出其真假及品质高低。
据悉,勾兑的假蜂蜜成本大大低于真蜂蜜,却以真蜂蜜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诚实守信的蜂农和企业也造成极大冲击,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由于新国标的实施,带有相关检测项目的旧国标正面临“下岗”。为避免由此带来的监管真空,中国蜂产品协会正在向相关管理部门建言,希望新旧标准能够先并行一段时间,待新国标修正完善后再废止旧国标。
(责任编辑:宋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蜂蜜新国标出台,如何识别假蜂蜜?10月20日起,蜂蜜新国标正式实施。蜂蜜新国标规定了蜂蜜的含义,故意在蜂蜜中添加葡萄糖浆、蔗糖等工业生产物质,却仍标以“蜂蜜”或者“蜜”的产品,将视为假蜂蜜。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