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匮乏是儿科医院发展的最大的拦路虎,如何突破这个瓶颈赢得医院的持续高效发展?在第七届医院院长年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分享了该医院的5大人才战略。通过这些“杀手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留住、培养、引进了诸多人才,促进了医院发展,建设了特色科室,形成了特色技术。现今,医院已拥有三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李廷玉
儿科发展缺人 更缺人才
儿科医生“荒”一直是最近几年的医疗热点话题。如果按照美国每千人拥有的儿科医生比例,我国的儿科医生缺口在20万以上。
儿科不仅缺人,人才更缺乏,李廷玉以重庆医科大学的数据为例,儿科研究生报考的师生比只有1:0.13,而成人临床医学研究生报考的师生比则达到1:10。儿科不仅报考人数少,报考人的质量相比成人临床医学也有所差距,许多儿科的博士和硕士,第一志愿都不是儿科,而是因为其他科室报考不上调配过来的。
李廷玉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全国四个首批的儿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在业内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和大型的综合性医院相比却缺乏活力。如何获得更新的发展?医院决定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推进医院的发展。
转变用人观 不拘一格用人才
李廷玉介绍,转变用人观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人才战略的第一步,从2006年开始,打破国界,不拘一格用人才。尝试了培养临床人才、引进国际人才、开放技术项目、整体引进团队等方式,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介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启动了“1151”人才工程,按照每年每人13万元的标准,将人才送出去进行培训。李廷玉表示,将医院所有的护士送到香港培训,就是其计划之一。
国内儿科人才匮乏是普遍存在的现状,靠“挖同行的墙角”显然不是一个突破儿科人才瓶颈的有效手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始考虑引进国际的人才,2006年,医院引进了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分子医学中心副主任包黎明博士,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分子医学中心。目前,分子中心已成为医院品牌,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医院的临床检验医学实验室也已通过了15189的认证。
引进了人才并不一定能留下人才,不少引进的骨干因为不能融入团队而最后选择离开,李廷玉教授表示这种现象在10多年不只一次的发生过。于是,医院尝试了团队的引进。医院将原来的学科方向进行梳理,重新整合方向,引进相关团队。现今,医院已经引进了神经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宋伟宏团队等多个国际人才团队。这些团队与医院一起得到了成长和共赢。
除了人才和团队的直接引进,李廷玉还介绍了一种促进人才成长的办法——开放技术,项目合作。“什么项目可以做得到,我就支持。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没有钱,但是医院有钱。”李廷玉说,只要项目好,医院就出钱出地方支持医生做研究搞临床促发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难治性血液病,目前在全国做得是最好的,我们医院是这个学组的组长单位。”
人才做抓手 特色科室齐全特色技术呈现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李廷玉表示,目前,医院拥有三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特色科室齐全,特色技术呈现。从刚开始的“通吃”转变为“专科吃”、“专业吃”。外地病人及收入持续增长,在全国的儿科医院中排名前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也硕果累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以“持续创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2013年11月15日~17日在广州举办,这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和最具影响力的医院院长大会。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诊)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