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奶粉究竟出在哪些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确保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3日,在实地查看三元绿荷牧场、蒙牛乳业生产基地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接受了记者采访。
漏洞:企业无标准可依
问: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在?
答: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一是产品检测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由于此前三聚氰胺未作为检测项目,所以生产企业无标准可依,也没有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二是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原料奶资源难以支撑,协调发展矛盾突出,不法分子借机违法谋取利益。
监管死角:销售去向难跟踪
问:这次问题奶粉究竟出在哪些环节?为什么那么多的知名品牌都出了问题?
答:三聚氰胺是化学品,是合成树脂的原料,从分子结构看,根本不含蛋白质,严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饲料业。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集中展开了对奶制品三聚氰胺污染情况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尚未查出奶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人为加入三聚氰胺的现象。在对河北省三鹿集团的200份原料奶所进行的三聚氰胺检测中,发现其中56个批次奶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涉及41个原奶供应站。这说明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原料奶的收购、储存环节。
不法分子将三聚氰胺添加到原料奶中,钻的是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蛋白质含量的漏洞。国标GB/T5413.1-1997《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蛋白质的测定》明确,使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这一方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凯氏定氮法,是指通过测量氮元素的含量,并利用氮元素与蛋白质换算系数,来计算乳制品中所含蛋白质总量的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所有含氮物质均被统计成蛋白质总量。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一旦被掺入乳制品中,就可以提高氮的含量,造成原料奶蛋白质含量虚高。而其价钱,只有蛋白原料的五分之一。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就钻空子,在奶液中添加三聚氰胺,误导为“蛋白精”。这也暴露出我们在食品质量监管中存在重大安全漏洞。
三聚氰胺是如何流向奶制品加工企业的?据初步调查,一些小企业采取委托大企业加工生产,或者直接采购大企业产品改换包装出售,销售去向很难跟踪,这是三聚氰胺流向食品市场的监管死角。从奶站看,目前多数乳制品企业自建奶站比重小,大多数为个体奶站,相当一部分奶站证照不全。同时由于企业扩张太快,争夺奶源问题比较突出,容易出现漏洞。我们要求国内三聚氰胺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产品销售流向的控制,并在三聚氰胺新包装袋上明确标识“严禁用于食品加工业和饲料业”的警示标志。另一方面,配合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奶站。
管理难点:解决鲜奶收购
问:从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来看,目前的管理难点在哪里?乳制品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答:目前,当务之急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尽快恢复市场信心。
管理难点是解决鲜奶收购。一方面要尽量多收,尤其要按原定合同兑现;一方面要严格质量检测,防止含有三聚氰胺的鲜奶混入。
鲜奶和奶制品质量检测是目前乳制品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检测设备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缺少检测三聚氰胺的仪器,对原料奶、产成品的检验要委托少数专门机构承担,样品多、效率低、耗时长。二是检测技术单一,检测成本较高,检测速度慢。一个批次的检测需要2至3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影响。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发奶制品中蛋白质和三聚氰胺含量的快速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主要有三类:即不用仪器设备的检测法(如试纸条)、ELISA试剂盒和光谱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着手开展三聚氰胺含量快速检验方法和奶制品安全检测方法的研究。
(责任编辑:39net)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新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原料和成品批批都要检验三聚氰胺,企业自检三聚氰胺,是否就能够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性?作为消费者的你,相信企业自检三聚氰胺的结果?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