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家 药监局在医院面前矮三分
医药分家的重要标志,就是原来隶属于卫生系统的药监局独立出来,成为管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专职部门。此后,卫生局对药品基本就没有了发言权。
9年来,在举报各种假劣医疗器械过程中,我主要就是与药监局打交道。整个过程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现在临床用药越来越多、越来越乱,药品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这固然与这些年大量缺乏极量限制的新药出现有关,但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这与以前医院里的一个重要分工——医院临床药师的消失也有直接关系。
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监督本院的医生用药科学、合理和安全,如果他们觉得医生的处方不合理,比如可能存在配伍禁忌或者是剂量过大过小问题,就可以直接将处方退还给医生,这会让医生很没面子,所以医、药没分家以前医生开处方时不敢乱来。
临床药师实际上是医院用药安全的重要把关人。职业特点要求他们既懂医又懂药。可是,在医药分家之后,卫生局管临床(医生),药监局管药师,介入医、药之间的临床药师没人管了,在医院存在了几十年的这一分工也消失了。
药监局的成立是为了更好的监督药品和医院器械,其中重要的一块是医院里的使用,因为医院是特殊场所,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不能进入。
可是,不知为何,人们很少看到有执法权限的药监局到医院去执法。药监局在医院面前总让人感觉矮三分,药监局的执法人员对当事医生客气得很。
外部监督跟不上,随着医改的进行,一些医院自有内部监督制度也没有了。比如,以前医院的检查科室有“阳性率”要求,可是,后来检查科室也与创收挂了钩,这样检查科就希望医生开出的检查单子越多越好,他们与各科室医生由监督关系变成了利益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用人制度的改变。医改之前,院长的权力远不像现在这样大,医生可以在会上直接向院长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几乎每个医院都有一些敢于“冲”院长的骨干医生。以前举报医院“乱”的主要也是他们。大概从1992年起,医院开始实施院长负责制。敢说话的人就明显少了。去年我在一家三甲医院暗访,被一位理疗科同行认了出来,她说认识我,她一报名字,原来我也知道,她以前也曾以“敢说话”出名。可是当时她对我直叹气,说现在也不敢讲了,说多了就会让你下岗。对医院里存在的各种问题,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医生,如果他们沉默了,上面就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这样一些问题自然就被隐藏和掩盖了。
干部待遇的变化也是医院歪风邪气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前实行劳保制度的时候,与之并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大部分离休干部就属于“公费医疗”,那时候,连我们区委书记也要在定点的地段医院看病。这些老干部们觉悟高,政策水平也高,看问题特别尖锐透彻,他们都会果断地站出来说话,有的甚至直接跟院长拍桌子。他们说话都很有分量,因为有些老干部的级别比院长高好多。而医生和病人觉得医院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会告诉这些老干部病友。
可是现在,随着医改的进行,各地有了专门的干部门诊和干部病房。老干部们看病完全和群众分开了,没人跟群众一起排队了。因此医院里的一些歪风邪气他们看不到了,也体会不到了。
老干部们看不到医院里的歪风邪气,可并不意味着歪风邪气已经远离他们。由于离休干部看病百分之百由医保经费报销,一些医疗器械厂商联合个别医生也开始打起了他们的主意。我举报的“静舒氧”,最初就是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的高干病房中发现的。按其说明书,静舒氧的作用是净化空气,本身没有治疗作用。可医生把它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缺氧病人一用就好之类。老干部们不懂,还以为真如他们所说,是医院给自己的“优待”。我同学父亲是享受局级待遇的老红军,觉悟很高,为了给国家省钱,他拒绝了医院免费安排的专职护工。可是他万没想到,住院不到27天就用了2100多元的“静舒氧”,占到治疗费总额的80%以上。
造假造到离休干部身上,这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确确实实为我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联想去年的哈二院“天价药”事件,我就开始想,医改改到今天,不仅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就连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也成为受害者了。
(责任编辑:龙彩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