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广东:勇为医改探路 三招纾解民困

2007-10-17 16:31: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盘点这5年,在“医改不成功”的全国大辩论中,排头兵的广东又以务实进取的姿态,在医疗卫生改革、切实纾解民困方面勇于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其中,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强省建设这三篇大文章,尤为引人瞩目。

   ■五年观察

  今天的中国政治生活,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

  确实,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迁。但与此同时,民生问题也随着转型期日益凸显,医疗、教育、住房这“新三座大山”沉重牵绊着“和谐中国”的脚步。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被有些学者描绘为“民生的盛宴”。老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年底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政”,能否缓解群众的“看病难”?

  盘点这5年,在“医改不成功”的全国大辩论中,排头兵的广东又以务实进取的姿态,在医疗卫生改革、切实纾解民困方面勇于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其中,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强省建设这三篇大文章,尤为引人瞩目。

  今年,仅省财政这一级就增加67%的卫生投入,近12亿元,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使更多老广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公共卫生 三年筑起“防疫大堤”

  2003年的非典一役,让广东人开始远离野味,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3年建成公共卫生三大体系”的宏图。

  五年一晃过去了,尽管非典、禽流感的威胁还在,但令广东人欣喜的是:全省耗资100多亿元,一道“防疫大堤”已基本建成。专家评价,即使非典卷土重来,我们也可巍然抗击。

  当初受命于抗非关头,如今防疫硕果累累。副省长雷于蓝感慨地说,抗非斗争锻造了感天动地的“抗非精神”,更是公共卫生建设“补课”的重要契机。

  至去年底,全省新建或改造了97个疾病控制机构、101个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报告网络。21个市、98个县(区)的卫生监督机构正常运转。

  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网络直报。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这几年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继续保持低水平。去年,科学有效地处理了广州和深圳市的两例人禽流感疫情,及时扑灭了登革热疫情。

  农村卫生 财政补贴“赤脚医生”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农民尤难。根据统计,全省超四成农民有病住不起医院,特困群众中有33%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这时,大家开始怀念:当年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哪里去了?

  去年,广东宣布对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站一医、每年补贴1万元的“民心政策”。这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反响,受到农民衷心拥护。大家期待:这批洗脚上田的新“村医”重新活跃起来,让乡亲“小病不出村”,方便又廉价……

  这一创新的“灵感”,源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农民健康的深深关切。

  2005年1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出差的飞机上,与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聊起财政支农安排。他说到过去“赤脚医生”发挥的巨大作用,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有了答案:财政补贴乡村医生,让他们安心看病,合理收费,让农民小病不出村。

  中国社科院专家评价说,这其实就是政府购买公共医疗服务,减轻农民看病负担,体现了“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

  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姚志彬介绍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健康,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除了新农合、补贴村医这两大措施外,今年重点是改革乡镇卫生院,将其定位为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每人每年1.2万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建设基层的“廉价医院”,让农民“中病不出镇”,破解农村卫生难题。

  中医药强省 激活中医药“价值链”

  去年一个震动全国的事件是,国务院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挟其余威,被誉为“第六代饮料”的广东“王老吉”凉茶,一路高呼着“熬夜上火,就喝王老吉”,大举“北伐”成功,对“饮料巨人”可口可乐形成冲击。

  专家评价,这是中医文化复兴的成功案例。在“废除中医”的全国争论声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确是独具慧眼、彰显魄力。

  广东一直是中医药大省:广东人爱喝凉茶、吃药膳,有信中医、服中药的传统;陈李济、王老吉等百年老字号光彩耀世;中药销售收入全国第一;100多所中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大力倡导下,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

  一年来的成绩单是喜人的:2006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门诊量达3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住院人次增长1倍。12个全国重点中医专科通过验收,数量全国第一;80%的社区医疗机构掌握了8-12项适宜技术;建设一批“名院”、“名科”、“名医”,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缓解农村基层看病贵……

  正如《人民日报》高度评价所称: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一步“棋”,产生出一个中医药“价值链”,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突出体现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中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发挥中医药创新潜力,中医文化树起民族自信等民生、经济、创新、文化四大工程。

  ■权威说广东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广东扶持村医堪称全国表率

  广东人民的健康事业,牵动国家领导人的心。2003年抗击非典关键时刻,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亲临广东指导抗非,给了广东人巨大的鼓舞。

  在“医改不成功”的全国大争议背景下,广东的探索更引人关注。吴仪副总理、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对广东卫生发展经验多次批示。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今年初刚上任,首站就到广东调研,对“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广东中医“三名战略”更获全国推广。

  对于广东这几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毛群安很有感触。这位备受媒体关注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曾多次到广东深入调研。

  广东近年卫生工作有三大亮点

  记者:这几年的非典和“医改不成功”争论,让医疗卫生成为社会焦点。您怎么看待这几年广东的变化?

  毛群安: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更加重视了。这几年广东卫生工作主要有三大亮点。

  一是公共卫生,非典之后重视各地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人才和机制建设,防控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提升。

  二是农村卫生,新农合、村医补贴、乡镇卫生院改革这些措施很有针对性,能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特别是每年补贴村医1万元这个举措,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卫生部这些年一直呼吁加强扶持村医,广东堪称全国表率。

  三是中医药强省建设,这也是广东第一家提出的。广东人爱喝凉茶、信中医,发展中医药有民意基础,而且这两年也确实出了成绩。像广东省中医院,老典型常出新经验,不仅是中医界、更是全国医疗系统的一面红旗。  疫情通报、信息发布透明公开

  记者:作为新闻发言人,您对广东的卫生新闻有什么感觉?

  毛群安:有人问我,这几年怎么感觉广东的疫情比较多?非典、禽流感、登革热,新闻猛料多。我说,这恰恰说明广东在疫情通报、信息发布方面的透明公开,在全国都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对于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些省份一般是按要求等到卫生部确诊后才公布。而广东则会先公布,告诉群众有疑似病例,要注意预防。

  非典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要及时公开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影响社会稳定。所谓“百姓知情,天下太平”。广东毗邻港澳,媒体发达,而政府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一大亮点。

  ■改变

  家门口看感冒 十来块钱搞掂

  从前,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新荣村的74岁村民徐仁灶生病时,要坐车10多公里到镇医院看病,又贵又麻烦。如今,村里卫生站有医生、护士,打个电话就能上门服务。参加合作医疗,看病费用还比以前减少了一半。

  “如今在家门口看感冒方便多了,花十来块钱就可以。”在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新荣村,患感冒正在打吊针的74岁村民徐仁灶高兴地说。

  徐伯说,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多是“老弱病残幼”。以前有病要坐车10多公里到镇医院看,又贵又麻烦。“如今村里卫生站有医生、护士,打个电话就有医生上门。参加合作医疗,看病费用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全村群众都叫好啊。”

  徐伯感受到的实惠,源于一项广东首推的民心政策――补贴村医。

  针对村卫生站名存实亡、农民“看病难”的现状,从去年起,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对全省经济欠发达的韶关、清远等14个地级市以及江门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按照每个行政村1万元标准给予补贴。到今年底,全省将实现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卫生站,配备合格医务人员,设有诊室、治疗室和药房。

  对广东农民来说,最直观的变化有两个:

  一是看病方便了。医生安心“落户”,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可就近享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疾病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看病便宜了。现在村医可以跟公务员一样领政府“工资”,但也要承担相应义务,减免医疗费用。乡镇卫生院、村民将定期打分“监督”,做得不好就取消补贴,确保村医能持续给村民提供廉价、安全的服务。  

  ■第三只眼 卫生领域大投入 凸显责任型政府

  杨霞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资深记者。她一直关注广东的医疗卫生事业,撰写了大量相关报道。2003年抗击非典时,她写的相关内参,还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我们摘录了她的代表性报道《广东明年增投15亿元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部分内容,并回访杨霞本人,请她讲述近几年来亲眼见证的、广东卫生领域探索的“精彩之笔”。

  《广东明年增投15亿元解决农民“看病难”》

  2006年12月6日发表于新华网

  记者6日从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获悉,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东明年将新增约15亿元财政投入,以补贴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

  在广东,约有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里,而全省1000多家乡镇卫生院,三分之一勉强维持,三分之一面临生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广东省从今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1.6亿元,对欠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实行一村一站每年补贴1万元。财政部门将把补贴资金直接支付到乡村医生个人账户。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农民有病及时看、小病及时治,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

  同时,广东省明年将对乡镇卫生院按“财政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定位,进行综合改革。根据初步方案,除城关镇外,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必须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县级统筹管理。按每万名服务人口配置10名至12名人员的标准,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人员。

  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已有六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估计今年全省“新农合”可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15亿元。根据测算,农民住院补偿限额明年有望达到1万元以上,以后逐年增加到3万元。另外,各地还将部分大额费用的慢性病门诊、地方病、精神病和计划生育住院分娩、白内障手术纳入到大病统筹补偿。有条件地方的农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看门诊还能享受补偿。

  执笔者回访  广东经验绝不是肯花钱那么简单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杨霞深有感触地说,其受到全国关注高的报道,都集中体现在广东卫生领域的大手笔和创新之举上。“稿子写出来,哪怕是个短消息,都在全国激荡起波澜。”

  比如,基层卫生院建设和乡村医生、乡镇卫生工作者的素质提高。还有“新农合”,她最近正打算下基层采访,作为“十七大”的民生题目。

  “有人觉得,广东的经验就是有钱、肯花钱。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杨霞说,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更早凸显。广东在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反映的是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空前重视,是“责任型政府”的日渐完善。

  在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广东今年的药品“阳光采购”初见成效,切实降低了部分药价,引起全国关注。杨霞的一篇《“阳光”下:“专家砍价”再曝虚高药价》,全国有近两百家媒体采用。

  医院方面,省人民医院和中山一院,这两个全省医院的“老大哥”,分别选择了“双向转诊”和与周边社区医院联盟共建两条路。它们虽说是寻求医院自身发展,但也主动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为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些探索思路。广东的探索,总有令人想不到的精彩之笔。

  数说

  ●全省白衣战士36万

  广东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全省卫生人员总数为3645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7334人,占人员总数的81.6%。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7224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0029人,占83.1%。

  ●疫情100%网络直报

  至2006年底,全省各地投入100多亿元,新建或改造了105个疾病控制机构、106个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了疫情报告网络,目前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100%。

  ●合作医疗总筹资30亿元

  2007年,省财政对全省农村卫生的投入就达22亿。全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迎来崭新局面。2007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总筹资达到30亿元。各地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0000元以上,补偿标准最高达6万元。

  ●99万农民报销13.9亿元

  据统计,省财政的“新农合”补助经费从2002年的7000万增长到2006年的6亿多元,五年间共投入11亿元。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覆盖全省所有的县、镇和96%的行政村。参合农民3048万人,参合率达61.5%。全省住院补偿99.96万人次,补偿金额13.9亿元,医疗救助3.54万人次,救助金额3257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两年免费培训2.4万村医

  今年9月起,广东全面启动农村卫生人才培训项目“1324工程”,将在两年内免费培训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1000多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3000多名、乡村医生20000名,受惠人口将超过4200万。

  ●全国中药出口第一大省

  2006年广东中药业产值达95.54亿元,同比增长18%;中成药产量达11.97万吨,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据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广东中药出口6748.4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0.8%。目前广东中药出口已占同期我国中药出口总值的26%,稳居全国中药出口第一大省地位。

(责任编辑:龙彩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魏书航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 赖维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 吕崇江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

拖动滑块,使图片角度为正

请求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