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委员提出:应当重视与加强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建立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导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据卫生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报告,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率均呈增长态势。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至少2.3亿,每年新发心肌梗死至少50万,现患心肌梗死至少200万人。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至少200万人,脑中风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也不断增高,2010年《新英格兰杂志》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现有糖尿病患者约9240万例,糖尿病前期病变1.48亿。这些重大疾病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无形的巨大损失。
针对我国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近10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将呈直线上升趋势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吴以岭院士在两会提案中提出国家应从三方面重视与加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
一、完善我国对重大疾病的综合信息监测
吴以岭院士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完善对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死亡等在内的综合信息监测。他认为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合有关信息,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才能更好的指导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及时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支持,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构建针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性服务体系
吴院士建议通过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超前干预”的预防策略从源头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
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要特别重视心理卫生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避免过渡情绪刺激和工作压力,尽量避免过渡疲劳,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同时开展体育运动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应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积极组织农村、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对高风险人群采取早期防治措施,建议“超前干预”的预防策略,即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与缓解工作压力等减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重大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从源头上降低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发病率。
三、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吴以岭院士指出中医药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且疗效确切。建议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中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以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减少医疗费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吴以岭院士以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说明了中医药对重大疾病的科学价值。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共性病变“血管病变”为研究方向,项目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观察,解释了精神刺激、过渡疲劳、劳逸失度在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阐明其机制,同时研究证实,络病理论代表中药通心络胶囊可以降脂、抗凝,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稳定易损斑块,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心络胶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与循环生理》刊发,其配发的编辑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流感的最大特点就是会成群地出现,可引起区域性、全国性的大流行。生活中,很多人都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实际上,流感病毒一旦入侵器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死亡,后果十分严重。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