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100/250强”榜单在11月25日厦门会议中心举办的“地市级医院规划与战略”论坛上发布,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在宣布榜单时指出,“扩容增量”和“挂牌联网”为地市级医院的主要发展方向。
继成功发布两届(2010、2011)“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100强榜单后,今年艾力彼正式推出地级城市医院排名榜。经过近一年的筛选、核实和评比,对符合资质的1196家地级城市医院的初筛,经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对3个维度12个指标的评比,筛选出250家综合竞争力领先医院,再对此进行TOPSIS的定量评分,并利用加权TOPSIS分析法对竞争维度分值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得出2011“中国地级医院·竞争力”100/250强排行榜榜单(榜单及分析详见: http://news.39.net/qwfb/121127/4088739.html)。
“地市级医院规划与战略”论坛,吸引了包括有地级城市医院的院长和关注地市级医院发展的官员、学者和管理专家的参加,福建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发进担任了论坛主席,由四川大学教授、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赵鲁平主持。
地级城市医院定义:是指设立于地级城市(含计划单列市)的医院。包括市卫生局管辖的医院和位于地级城市辖区内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但不包括部队医院和位于省会城市的医院。
排名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类:第一是地级市/盟/州/地区卫生局直接管辖的综合性医院(含中医院),第二是位于地级市/盟/州/地区的大学附属医院,以上都不包括位于省会城市的医院。
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见图)
夹在中间的地级城市医院,“扩容增量”和“挂牌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
研究人员介绍说,从整体的现状来看,地级城市医院夹在中间,上有技术和资源雄厚的省级医院,下有新医改中国家大力扶持的县级医院,同城中又有多家同级医院相互竞争。在区域协同中,许多县级医院直接与省部级大型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使地级医院处于泡沫化、边缘化和空虚化的风险,大多显现出夹心层的尴尬和无奈。
面临的挑战差别较大。从竞争力排名的研究来看,主要呈现“东强西弱,一城多院”的竞争态势。例如,东部11个省有71家入围百强;中部8省入围21家;西部11省仅入围8家。东、中、西平均每省的入围医院为6.45家、2.63家、0.72家。
此外,在三大经济区中,维度一:医院规模的4个指标,除年门诊量外,其他指标差别不大。年门诊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东部远高于中西部的医院;维度二:医疗技术三个经济区无明显差别;维度三,经济运行差别大。在排行榜中,东部优于中部,中部又优于西部。由此可见,门诊量大小和经济运行的优劣,在本次竞争力排名中差别显著。但对于地级城市医院而言,更大的挑战应该来自于“一城多院”,如本次大连、苏州、深圳和徐州都分别有三家医院入围百强。
与县级医院一家独大不同的是,地级城市内同级医院多,相互间差异不大。如中部地区的某地级城市市区内,三级医院就有12家,所以同城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何打造医院的差异化品牌?是考验院长品牌战略和运营管理的大挑战。
较为主流的发展方向,主要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规模效益——“扩容增量”;另种是名片效益——“挂牌联网”。
(1)扩容增量:表现为建新楼为主,快速扩充门诊量和住院量。但其问题在于,建楼需要大量资金,即便建好一旦开业,如果病源不足,就会加大运营压力。不过对此院长们都表现十分乐观,因为新医改普遍激活了患者的就医需求;何况医疗环境的改善,也与患者的就医需求相匹配。
另外,建立医院集团或建分院的模式,也是扩容增量的一种。例如中部入围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属于集团医院。松散型的集团模式难以发挥效用,紧密型的挑战较多,诸如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等。对院长及中层干部团队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2)挂牌联网:贴牌使医院成为某省部级医院或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在地级城市医院中十分普遍。通过向上贴牌,向下联网的方式,使医院实现了区域间的协同。一方面可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方面还可建立有效的病人互转机制,对于医院品牌的提升和推广是有利的。但从现状看,中小医院较多希望通过贴牌提升,难免造成名不副实、滥竽充数的现实。
另外,联网时地级城市医院与省部级医院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本次研究注意到,借助区域网络的力量,可以成为地级城市医院突破夹心包围的一道利器。例如在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中,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实行多家小医院加盟,做到了横向的医疗协同。如病理科、放射科的虚拟运营,既节省小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又利用了大医院的高端设备、高级医生资源,通过信息共享,抱团发展,真正起到了1+1>2的效益。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地级城市医院发展的管理学建议
研究人员认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医院发展路径其实可以很多。不同的医院,按管理学的“超Y理论”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所有最佳的管理方式都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就地级城市医院整体而言,突破泡沫化、边缘化、空虚化的三大尴尬,首先需要进行差异定位,寻求错位发展;其次,需要借力区域协同,发挥双塔功能。地级城市医院可以依托地域优势(和县医院更靠近)、政策优势(同一地方医保统筹)、主动服务(服务优势),协作效率(协作医院较省医院少),利用省医院区域协同中的被动局面,抓住两大协同体系(双塔),一个是地级城市医院—县级—乡镇卫生院;另一个是地级城市医院—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区域信息协同,走出医疗小圈子,实现合力突围。
地级城市医院评选的意义和价值
评选的意义不限于只排出名次,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行业中建立起一个参照体系。艾力彼负责人指出,期望通过不断地完善,使其能成为行业评价的“金标准”。与县级医院竞争力排名相比,地级城市医院的竞争力排名还是一个新生的Baby,它需要成长,但同样需要呵护。
在竞争力排行榜的基础上,一方面,艾力彼将拓宽评选范围,排行榜的名次计划从2011年的100/250强,增加到2012年的100/250/500强;另方面,为推进医院内部管理,艾力彼正着手进行“2012中国医院(地级城市医院和县医院)运营效益分析与研究”和“2012中国医院(地级城市医院和县医院)关键学科效益与分析研究”,期待为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在39健康网主办的首届医疗服务创新论坛上,医院管理资深顾问、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兴琳,向广大医院管理者们提出了自己对医院竞争力的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