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时报》将于2012年1月1日起复名为《中国科学报》。12月27日,《中国科学报》复名仪式暨院士名家迎春书画展在京举行,《中国科学报》无线手机终端正式上线。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等出席复名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谢国明分别代表科教界读者和媒体同行致辞。美国《科学》杂志代表宣读总编辑Bruce M.Alberts的贺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获得者袁隆平、闵恩泽、李振声、王振义、叶笃正、吴征镒等均为祝贺《中国科学报》复名撰写了题词。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必要基础,中国科学院是代表中国最高科技水平的“国家队”,在中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计划后,中国科学院同时也应该是中国科学传播的“国家队”。他希望科学传媒能站在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战略高度,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更好地践行面向全民的科学传播的公益使命,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更有效地向社会各界传播。
据介绍,《中国科学报》于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导创办,定名《科学报》。“文革”期间停刊,1979年11月2日复刊。1989年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1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恢复以《中国科学报》报名出版。
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科学报》记录并见证国家创新进程,与科教工作者共命运,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得到科技教育界的充分认可,拥有包括全部两院院士在内的大批忠实读者。
1982年8月,《中国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报道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在国内引起震动;1986年围绕长江三峡工程开展讨论,为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产生了积极效果;1990年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的专题讨论;1993年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科学界高度关注,科技打假遂成风潮;1994年开辟《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荣获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999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报》刊登中顾委原常委、国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重视,新华社播发通稿。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颁奖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近年来,面对非典疫情、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重大报道题材,《中国科学报》都有来自院士专家群体的权威观点传达给公众。
办报50余年,《中国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科学家群体,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她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扬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教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责任编辑:王小楠)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