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有消息称,金融风暴的影响要在2009年上半年才真正显现,而新医改方案也将在此时正式登台,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市场动荡,一方面是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医药企业究竟如何“审时度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营销之路呢?
带着这个话题,笔者接受了《中国医药报》“营销版”编辑的专访,下面是对于相关问题的详细解读。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1. 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已成共识,业内人士估算:新农合将带来市场新增支付能力约4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新增支付能力在500亿-2900亿元。若按药品收入占50%的比例测算,则新农合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00亿元,社区医疗市场的新增药品消费能力约250亿~1400亿元。医药企业是否应该将终端下沉,以开发基层医疗市场为主?
王亮:
这里首先是企业自身定位和产品适用性的问题。医药企业在国家行政调控下审时度势会减少市场操作过程中的种种不适问题,也会使得企业及时求变来适应行业和渠道发展。
但是这也是个一分为二的问题。对于那些已经在OTC连锁药店或商业物流渠道经营出自己特色的企业,则不需要对自己的经营定位做较大的调整了转向开发基层医疗市场,需要的只是在产品的倾向性方面进行简单调整,更多的注入医改方案指引下的医保品种和农保品种的比例;而对于那些走“边缘化”或“大而全”路线的企业,是必须要进行有所取舍保留的,否则其未来发展之路会在不断规范的市场经营秩序下越发艰难。这类企业倘若能实时明确经营策略,整合企业的产品、人员配置到扩容巨大的基础医疗市场,通过有效运营是有机会获得成功的。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2.如果深入基层终端,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王亮:
对于基层终端,首选要明确基层终端的定义和特性。仔细研究第三终端、社区门诊等基础终端的药品使用情况、用药比例、药品采购的决定因素等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综合的调研实施以产品整合、品牌驱动、人员沟通、小型学术推广、文化事件传播等一系列的市场营销策略,来不断满足基层终端掌控者的利益和荣誉需求,基础终端所针对患者对于用药安全性、实效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并逐步建立企业品牌在基础终端的品牌知名度,获得不断提升的市场销售规模。
《中国医药报》记者:王乐
3.渠道建设应该转向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吗?代理制会不会逐步退出舞台?
王亮:
对于渠道建设是否要自建队伍,还是要量力而行。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展开自营队伍开发终端,但是这样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而言,最可行的一条道路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资源,如果企业已经在某些地方建立起了企业办事处,并派驻队伍实施开发,经过论证当地市场确实潜力巨大,则可以适当加大力度将该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样板市场;对于那些没有自建队伍开发、或者自建队伍开发不满意的市场,则可以完全借助当地的代理商、商业物流企业实施渠道覆盖,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渠道开发难度,有效节省资源。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微信,在药店O2O模式下,已经开始成为医药电商抢夺的又一个营销阵地,药店微信营销的小时代开启。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