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药价潜规则:“金钱交易”迅速升级为“性贿赂”

2009-06-18

核心提示:四五月,一则网络传言,让“医药”潜规则,从原先的“金钱交易”迅速升级为“性贿赂”:江苏省人民医院惊爆四位主任医师同时感染艾滋病,据传是与同一名女医药代表有染而感染的。

  流言的沸点

  南京市民彭彭(化名)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还是4月下旬的事,当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太离谱了”。几年前,患上胆结石的她,曾在有着“南京最好医院”口碑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动过手术。她很难将心目中救死扶伤的医生们,跟“艾滋病”和“性丑闻”联系在一起。尽管,她对医生和医药代表之间的复杂关系略有耳闻。

  在一家医学院学了七年临床医学的徐秋,更是对这个传言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从专业角度来说,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概率并不高,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发生一次性行为,男性传给女性的概率是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而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仅有千分之0.3到千分之一。即使在稳定的性伴侣之间,平均700至1000次以上无保护的性接触才会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如果使用了安全套,传播几率还可以被降低85%。

  “如果传言属实,一个女医药代表能将艾滋病传染给七个医生,她得和这些医生发生多少次性接触才够?”徐秋觉得,单从结果上看,这个传言就“很荒谬”。

  徐秋看到这个帖子是在南京人上得最多的“西祠胡同”论坛上,时间是5月初。这个时候,流言已经借助网络的辐射力,攫取了全国各地网民的眼球。只不过,大多数回帖的人都与彭彭一样,对此事半信半疑。直到几天后,有个号称说法“更准确”的跟帖透露了流言中女医药代表的姓名、年龄、毕业学校、工作与生活经历。紧接着,又有号称是“李佳”的几张照片被曝光,照片中的女孩身材曼妙。

  已默默存在近一个月的原帖在此跟帖的推动下达到了沸点,一方面被“热心”的网民疯狂转帖;另一方面,又衍生出诸多版本,感染的医生从7个增加到12个,最惊人的版本中还添上了8个护士。

  导致药价高、看病贵的“医药潜规则”以此种方式揭开,击中了人们因愤怒而变得脆弱的理性。在跟帖中,网民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惊讶、厌恶,甚至幸灾乐祸。

  而现实中,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声誉也因此遭受重创,在南京一家报社工作的李姓记者,甚至收到了朋友发来的“最近不要去省人医看病”的短信。虽然院方声称门诊并未因此下降,但该院一名医生私下透露,医院的门诊量一度受流言影响,大减六成。

  医院的清白和潜规则的入侵

  南京一位大学教师杨欢(化名)很疑惑,从4月底到5月中旬,流言传播了近一个月,并且愈演愈烈,医院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以至于5月14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官网上发布了正式的辟谣声明,在她看来,医院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按照正常的逻辑,与媒体配合自证清白,对医院来说本非难事,但记者求证的过程却诸多不易。

  从5月20日抵达南京开始,记者辗转联系到的数位该医院医生,多以“不知道”或“不能说”回应,而医院宣传办则以“官方声明”应对,并拒绝记者了解详细情况的要求。经过多次沟通,院方在5月22日给出了比“官方声明”稍进一步的信息:网络造谣者已经被捕,目前警方正就此案进行侦查。至此,医院仍然称“医生染上艾滋病”一事纯属捏造。

  由于南京市公安局多次拒绝记者采访,是否有“造谣者”被抓无法得到证实,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在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同属一脉的南京医科大学,有数位教师曾在课堂上提到此事。虽然感染的途径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工作中不慎感染,有人说该医生是同性恋者,并无一种说法与医药代表有关,但“江苏省人民医院有医生感染艾滋病”一事并非空穴来风。

  5月2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终于出面接受了媒体采访。她说,“之前对此事讳莫如深,一是因为涉及他人隐私,另一方面是工作很忙,院方不想纠缠到里面去,在网络处在无序管理的情况下,担心会‘越描越黑’。”

  她证实,的确有一名年轻的外科医生在例行体检时,检测出HIV某项指标呈弱阳性,后来样本被送到江苏省疾控中心做进一步检测。不过,至今疾控中心也未反馈信息确认。并且,这位医生去年就辞职了。

  医院的回应到此为止,然而事件留给旁观者的关于“潜规则”的疑虑已难以打消。

  “我一开始就觉得那传言太夸张,但它存在的大前提是成立的。医药代表向某些医生行贿以推销药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而性贿赂据我所知也的确有,只不过是个案。”在南京一家外资医疗器械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常磊(化名)说。

  在患者心目中,三甲医院,尤其是一些颇具盛名的大医院,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诊疗质量。而在药物销售市场中,医院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三甲医院又占据了这个份额中的80%。在广州,有400家以上的各类医院,其中有30多家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每年的药品采购费用动辄就是数亿元,对制药企业来说,这些医院是它们梦寐以求的重要客户,要获得稳定的采购,需要多花心思、更下功夫。而在“潜规则”的运用方面,三甲医院自然也并非百毒不侵的净土。

  “不能否认,绝大多数医生的诊断和用药还是首先出于学术的考虑,但如果两种药疗效差不多,医生肯定会倾向用有回扣的药物。如果药价也差不多,大家又都有回扣,医生会倾向于用回扣多的那种。毕竟,现在高尚的人太少了。”常磊告诉记者,在南京,并没有哪家医院的口碑因为“潜规则”而特别差。

  相对而言,大医院对于药事的管理会较为正规,可也正是在大医院,反而有可能产生“潜规则”中最极端也最不堪的状况:患者怀着对大医院的信任前来就诊,在门诊接诊的却是到此培训、轮值一个月就走的进修医生。为了笼络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医生,医药代表会预付一部分回扣,到月底计算实际用量,再把不够的补上。

  常磊说,这种令医生沦为医药代表“打工仔”的做法,连他这个对“潜规则”已非常宽容的业内人士都感到恐怖。

  患者怀着对大医院的信任前来就诊,在门诊接诊的却是到此培训、轮值一个月就走的进修医生。为了笼络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医生,医药代表会预付一部分回扣,到月底计算实际用量,再把不够的量补上。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