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急性胰腺炎与肥胖有关?HBV复制机制被破译,乙肝患者迎来新希望 | 一周资讯

2020-03-24 00:00:03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这是为您带来的第20期资讯!

  胰腺炎突发?要怪大肚腩!

  美国梅奥诊所凤凰城分院的胃肠病学家发现,肥胖不仅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还与某些突发性疾病(如胰腺炎)有关;通过抑制PNLIP(一种胰腺酶),能够预防重症胰腺炎,避免长期住院,挽救更多的生命。这项研究成果为治疗胰腺炎和预防器官衰竭开辟了新的治疗靶点,于近期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

  胰腺炎是指胰腺(位于上腹部的一个腺体)发炎。胰腺生成帮助消化的酶和有助于调节身体处理葡萄糖的激素。

  研究人员证实,在急性胰腺炎发作期间,腹部内的脂肪迅速降解,而在憩室炎发作期间(另一种引起腹痛的疾病)则不然,尽管这种病也有炎症。

  虽然这两种疾病都有突发性腹痛,但胰腺炎中发生的快速脂肪降解是由一种名为PNLIP的胰腺酶触发的。这种酶可以形成脂肪酸,导致重要的身体系统(如循环,肾脏和肺功能)衰竭。这种多系统衰竭在急性胰腺炎中比在憩室炎中更常见(如图1所示)。肥胖增加了腹部脂肪,这也会加重急性胰腺炎。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虽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为人类食用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中的油酸)是安全的,但它实际上增加了器官衰竭的风险。

  有结直肠息肉,就会得结直肠癌吗?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评估切除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息肉的个体相对于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任何类型息肉患者都有较高的结直肠癌发病率,而无柄锯齿状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3月16日发表在《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学》(影响因子12.856)上。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匹配的队列研究,通过前瞻性记录选取了瑞典18岁以上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对于每一个息肉病例,研究人员根据出生年份、年龄、性别、活检年份和居住地区,从总人口登记册中确定了多达5个匹配的参照个体。

  息肉按形态学编码分为增生性息肉、无柄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结直肠癌病例是从瑞典癌症登记处确定的,死亡原因数据是从死亡原因登记处检索得到的。

  这项研究包括了178,377名结直肠息肉患者和864,831名来自普通人群的匹配参考个体。在6.6年的中位随访期内,结直肠息肉组患者中有4,278人患上了结直肠癌,有1,269人死于结直肠癌;相比之下,对照组中有14,350人患上了结直肠癌,有5,242人死于结直肠癌。

  增生性息肉患者10年累积结直肠癌发病率为1.6%,无柄锯齿状息肉患者的发病率为2.5%,管状腺瘤患者的发病率为2.7%,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的发病率为5.1%,绒毛状腺瘤患者的发病率为8.6%。

  与参照个体相比,任何一种结直肠息肉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都有所升高。经多因素调整后,增生性息肉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11%,无柄锯齿状息肉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77%,管状腺瘤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41%,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156%,绒毛状腺瘤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282%(如表1所示)。

  对于死亡率,无柄锯齿状息肉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74%,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了95%,绒毛状腺瘤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高了245%,而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HBV复制机制被破译,治愈乙肝有了新希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利用酵母细胞鉴定出一组蛋白质,破译了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治疗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3月9日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影响因子14.3)上。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每年造成近90万人死亡,同时也是导致肝癌的首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目前至少有2.57亿人为HBV携带者,在东南亚地区的疾病负担尤为严重。

  清除肝细胞里的HBV之所以困难,是因为HBV与病毒的生命周期关系密切。HBV是一种非常小的包膜病毒,由DNA编码遗传信息。在刚进入宿主细胞时,病毒的基因组呈现一种被称为松弛环状DNA(rcDNA)的形式,上面有多个缺口。为了稳定地待在肝细胞的细胞核里,rcDNA会通过DNA修复转换形态,形成一种共价闭合环状DNA(简称cccDNA)的形式。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法,利用酵母来破译HBV的复制机制。酵母是研究细胞复制机制的最佳生物模型之一,它拥有基因操作简单、繁殖迅速、研究工具众多等优势。更重要的是,人类细胞中发生的很多分子过程与酵母细胞几乎是一样的。此外,酵母细胞提取物可以支持HBV从rcDNA到cccDNA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利用酵母细胞的实验系统,筛选了几十个细胞修复因子,最终确定DNA滞后链合成中的5个核心成分是HBV cccDNA形成所必需的,包括增殖细胞核抗原、复制因子C蛋白复合物、DNA聚合酶δ、侧翼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I。

  存在于酵母中的这5种修复因子,在人类细胞中有着基本相同的作用方式。因此,从人类细胞中纯化的这5种修复因子,足以修复rcDNA;而去除这5个核心成分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成功形成cccDNA。这意味着,针对这5个因子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潜在地预防HBV感染。

  这一设想在感染HBV的肝细胞中得到了初步实验验证。针对其中一种核心成分DNA聚合酶δ,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名为阿非迪霉素(aphidicolin)抑制剂的进行处理,阻止了cccDNA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de Oliveira C et al.Pancreatic triglyceride lipase mediates lipotoxic systemic inflammation,J Clin Invest.2020 Mar 9.pii:132767.doi: 10.1172/JCI132767

  [2] Mingyang Song et al.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fter polypectomy:a Swedish record-linkage study,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0).DOI:10.1016/S2468-1253(20)30009-1

  [3] Wei,L,Ploss,A.Core components of DNA lagging strand synthesis machinery are essential for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 formation,Nat Microbiol (2020).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0-0678-0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急性胰腺炎
    擅长急性胰腺炎专家更多
    • 袁玉峰主任医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领域: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肝血管瘤、肝囊肿的外科治疗,严重肝外伤的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急性胰腺...

    • 刘国霞海拉尔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顽固性心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多脏器功能不全、脑梗死、脑出血、复合伤、各种休克等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做到及时准确的救治。并能指导下级医师进行抢救诊疗工作。并对有创、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 唐世孝主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擅长领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肝癌、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不明原因的腹痛和腹泻以及黄疸等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