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改变。
IBS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肠道感染、菌群紊乱、黏膜免疫炎症反应、脑-肠轴功能紊乱、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性和精神心理异常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
01 感染后IBS-D是IBS的主要亚型
国内外研究均表示肠道感染是IBS重要发病因素。有肠道感染史者IBS患病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1.2%)。《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版)》提出:约1/4的IBS患者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他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感染性疾病,成为感染后IBS(PI-IBS )。
PI-IBS是一种对急性肠道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和黏膜炎症消退后发生的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根据其症状可分为腹泻为主型, 便秘为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感染后肠道症状并不会立即产生,需要8~10年发展为PI-IBS。
PI-IBS 通常发生在年轻人,且其风险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降低。
感染后IBS-D是IBS的主要亚型,因常无规律、反复腹泻,多累积肠道黏膜,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故常用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物、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修复剂以及解痉止泻等对症治疗,必要时需予以抗感染药物。
02 Gln是什么?
Gln是一种肠黏膜保护修复剂,是胃肠道黏膜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对其有保护作用,因此可以减轻肠黏膜结构损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目前该药在临床上并未广泛应用于感染后腹泻型IBS。笔者搜索国内外相关权威指南,暂未有关Gln用于感染后IBS-D的推荐意见,但很多专家致力于其疗效研究。
2018年5月,发表在《Gut》的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研究肠道感染后发生肠道通透性增加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实验结果提示肠道感染后肠通透性增加的IBS-D患者口服Gln可显著降低所有与IBS相关的主要终点,即安全有效的改善疾病症状。该实验也提出需更多证据佐证这些发现,评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益处,并探索其药理机制。
为了探索Gln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笔者阅读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收获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叫肠黏膜屏障?
03 什么叫肠黏膜屏障?
肠黏膜屏障主要由肠黏膜机械屏障、肠黏膜化学屏障、肠黏膜免疫屏障及肠黏膜生物屏障构成。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由完整的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牢固联系在一 起,只允许水离子小分子物质通过,而不允许细菌和内毒素通过。
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结构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细菌等病原体通过肠上皮屏障进入固有层,致使肠道免疫系统激活或紊乱。研究显示,IBS-D患者黏膜通透性较正常人增加。
其次,我们再认识一下Gln的特性:
Gln是一种含酰氨基的氨基酸,酰胺基上的氮是合成核酸的必需物质。同时,它也是组织细胞分裂增生必需成分嘌呤、嘧啶等分子的合成原料和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分子-谷胱甘肽合成的前体,还是肠黏膜细胞、淋巴细胞等增生代谢旺盛细胞的主要燃料;是组织间氮交换的“运载机”,在维持机体氨基酸内稳态上有重要调节作用。
Gln是“非必需”氨基酸,机体可以自行合成一定量的Gln。但在疾病、营养状态不佳或高强度运动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对Gln的需求量增加,以致自身合成不能满足需要,需外界补充。如果机体内Gln含量降低,则肌肉蛋白降解、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免疫功能受损等,进而导致机体处于持续分解代谢状态、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感染并发症增多等。
04 Gln治疗IBS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认为Gln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
1、维持肠黏膜屏障的正常组织结构
肠道是Gln依赖性器官,是利用它的主要场所。Gln是快速分裂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及嘌呤和蛋白质合成的氮源供体,能促进胃肠激素分泌,能够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增生修复,减轻肠道的损伤,有效的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 维护肠黏膜屏障,预防肠道细菌和毒素的移位。
2、抗氧自由基作用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含有巯基的的三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Gln可通过保持和增加组织细胞内的谷胱甘肽(GSH)的储备,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
3、强化免疫功能
目前认为,肠道除了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外,还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Gln参与消化道黏膜黏蛋白构成成分氨基葡萄糖的生物合成,使肠黏膜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加,从而增强了肠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感染后 IBS的治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Gln可以维持肠道黏膜正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肠黏膜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促进黏膜生长、修复及完整性,提高肠道免疫能力,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防止细菌移位,从而有效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但是正如该实验结论所言仍应进行大型随机临床试验来验证,评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周路明.复方Gln颗粒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观察[J].华西医学, 2013, 28(12):1895-1896.
[2]王鹏,李延青.肠道微生态与肠易激综合征[J]. 基础与临床.胃肠病学, 2019 , 24(4):193-197.
[3]张洁,顾妍晶等.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5):302-309.
[4]鲁臣溪.肠易激综合征(IBS)概述和罗马Ⅲ诊断标准[J].Chinese Medical Journal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2008,25(1):6.
[5]王倩,姚欣.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8):1596-1599.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5):299-312.
[7]Drossman D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Ⅳ[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 1262-1279.
[8] Spiller R,Garsed K. Infection,inflammation,and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Dig Liver Dis,2009, 41( 12) :844-849.
[9]苏祖杰.口服Gln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6,22(3):337-338.
[10]颜美珠,沈曼茹等.复方Gln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5):745-747。
[11] 许东强.复方Gln联合思密达治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2).
[12]闫忠芳.免疫营养:Gln的研究新进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