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觉敏感性通常被认为主要是“天生”的,很难受后天影响而有所改变。但英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可通过“表观遗传”变化来改变基因表达,从而影响人们对疼痛的敏感性。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征集了25对同卵双胞胎进行痛觉敏感性测试,受试者手臂上装有自动升温的热探测器,他们在感觉探测器变烫时须按下按钮。
测试结果显示,虽然同卵双胞胎拥有100%相同的基因,但他们对疼痛的敏感性并不一样。这说明,在某对双胞胎的基因序列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基因表达却因长期外部环境或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就是“表观遗传”变化。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这些同卵双胞胎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有9种与痛感相关的基因存在“表观遗传”变化所特有的标记,其中就包括已知的痛感基因“TRPA1”,这种基因已被一些止痛药用作治疗靶点。
领导这项研究的约尔达娜·贝尔说,这项研究有助于找到控制痛感基因表达的“开关”,未来有望据此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基因疗法,抑制疼痛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