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芬兰科学家称:献血可防心脑血管疾病

2009-05-26 00:27: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据芬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经常适量献血对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有意想不到的预防心脏病的作用。<br>

  据芬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证实,经常适献血对部分健康成年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有意想不到的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专家对居住在芬兰东部的2万余名成年人做了调查,结果发现,与经常献血者比较,从不献血者的心脏病发病率要高出2倍之多。

  专家们对此解释说,人体血液中含铁过高会明显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而适量献血恰恰可使血液中的含铁量降低。

  英国营养基金会科学部主任玛格丽特的研究结果也与上述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她分析说,血液中过剩的铁和铜都会起到加剧血液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正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专家认为,反复适量献血会使血液黏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专家解释说,现代人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这部分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结果造成大量脂肪一层层地附着在人体的血管内壁上,这些附着的脂肪被不断氧化后,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动脉硬化症,继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而经常献血者,血液中血脂减少,血液得到稀释,也就降低了患动脉硬化的风险。有人怀疑反复献血可能会导致大脑的总供血量减少,进而影响到大脑正常机能的发挥。对此,专家随机抽检了80名反复献血者,应用彩经颅多普勒仪(TCD)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论是首次还是长期献血者,只要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400毫升对脑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不会有影响,亦不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

  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经常献血还可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人自出生后,骨髓就成为其主要的造血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血细胞数量的减少会对骨髓产生一种反馈机制,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其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生成。因此,只要间隔时间超过4个月以上的经常适量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有人怀疑,多次献血后,体内的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会下降。对此,有关专家选择了30名多次适量献血者,与20名从未献过血的、体检合格的正常人作对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次献血者除骨髓造血功能比从未献过血的正常人强外,细胞免疫功能并无差别。

  但是,过量献血则对献血者身体损害较大。过量献血者丢失了大量红细胞,导致血红蛋白下降,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将可能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同时,过量献血还导致了血清铁蛋白大量降低,血红蛋白合成迟缓,造成缺铁性贫血

(实习编辑:焦卉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周佩明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 吕崇江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 赖维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