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致病菌的研究在学术界近百年未有定论。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中心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进行研究,最终证实伤寒病致病细菌是由不同病原体在分别获得有关遗传性状后,各自发展成致伤寒病的特殊病原体,而非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结论对伤寒病的基础性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近期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据哈医大基因组中心主任刘树林教授介绍,课题组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是对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株测序,将它与已测序沙门氏菌进行比较。RKS4594包含一个4833080bp的染色体和一个55414bp的质粒。研究者们预测了4640个完整编码序列和152个假基因。RKS4594与猪霍乱沙门氏菌有4346个基因相同,但与其他引起人类伤寒病的伤寒沙门氏菌仅有4008个基因相同。在比较了6株伤寒沙门氏菌共有的3691个基因并据此建立了种系进化树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共居于进化树之一端,而伤寒沙门氏菌却居于同一棵进化树相反一端的枝头上,这说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来源于不同的直系祖先,二者在致病特性上的相似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同时,他们认为,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与人类的共进化过程中,很可能遭遇巨大的选择压力,因为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这两种近缘细菌在一些蛋白质的序列上已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速率远远超过了分子钟在无选择压力下的预期速率。这一发现有助于探讨病原体与人体共进化过程中的彼此互作方式与机制,进而有助于寻找人类控制病原体的新手段。
据刘树林介绍,1881年人类首次从伤寒病人身上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并确定其为伤寒病的致病菌。后来又陆续分离到另外一些能引起类似疾病的沙门氏菌,包括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是来自于共同祖先(即分歧进化的产物)还是各自独立形成的(趋同进化的产物),这个问题的澄清对研究传染病致病因子的起源、进化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欧美科学家始于20世纪上半叶。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以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都没有得出结论。本世纪初,英美科学家先后完成了对伤寒沙门氏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使本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两种细菌的比较还是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出现第三种导致伤寒病的病原菌的测序和与前两种细菌的综合分析就显得十分迫切。
现在,哈医大的科研人员终于为这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初步找到了答案。他们以翔实的实验数据证明,导致伤寒病的细菌,不是由共同的直接祖先进化而来,而是各自分别获得了有关遗传性状最后发展成侵袭人体并造成伤寒病的特殊病原体。
(实习编辑:焦卉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