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第十届“诺和诺德糖尿病论坛”上发布了迄今为止国际上规模最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状况调查报告。该调查由全国417家医院参与,143123名被确认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接受了调查,其调研规模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该调查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此次调查充分了解到了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现状和糖尿病的治疗模式,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对今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更好地促进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有助于建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平台和糖尿病控制信息反馈机制,为提高我国的糖尿病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该项调查有两个发现:第一,我国77%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不理想;第二,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85%血糖控制仍未达标的患者当中,许多患者在服用多种口服药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达标。
据此,纪立农教授认为,接受多种口服药物治疗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与启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较晚有关;而接受胰岛素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主要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频率低和自我管理技能差有关。
纪立农教授介绍,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指标,也是预测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危险性的标志。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UKPDS)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分别与脑卒中风险下降12%、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下降14%、白内障摘除术风险下降19%、微血管病变风险下降37%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风险下降43%相关。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因此,通过积极的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从而减少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风险。
2型糖尿病目前的治疗模式仍为“阶梯式疗法”,即从改善生活方式到一种口服药治疗,再到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病情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开始胰岛素和口服药物的联合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应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来调整药物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某种治疗方案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仍不能被控制在7%以下,就要启动下一步更强化的治疗方案。但此次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多种口服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时仍没有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这和医生和患者不重视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对使用胰岛素存在误区相关。
纪立农教授和与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一旦确诊为2型糖尿病,在多种口服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仍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为使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有针对性的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帮助他们打消应用胰岛素的顾虑和提高他们使用胰岛素的技能,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率,将成为学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责任编辑:单文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过敏?哪些女性容易过敏?应该如何避免过敏带来的伤害和不便?春季护肤的常识和误区有哪些?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