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移动健康/医疗的概念伴随而生的可穿戴设备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是陌生事物,但可穿戴设备也面临同质化严重、标准缺失等问题,比如各类计步的腕表充斥市场,令人眼花缭乱。“未来的穿戴设备一定是超级智能,只有做到‘五性五化’,才能真正流行起来。”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元亭在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年会上如是说。
(图为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元亭)
张元亭所说的“五性五化”包括安全性、无扰性、个体性、高效性、鲁棒性(系统的健壮性)、小型化、智慧化、网络化、数字化、标准化,这十个关键词的英文首字母组合在一起是“SUPER MINDS”,张元亭称之为“超级智能”。
医疗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移动健康并驾齐驱,它们共同促使人们从生病后被动地接受治疗转变为预防疾病,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颠覆。而恰恰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是随便某个设备都称得上可穿戴。
张元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非常大,66%冠心病发作发生在医院之外。而引起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影响就是高血压。传统血压计大都是袖带式,可穿戴时代开始出现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检测设备。“这种设备一定要做到小型化,注重低功率、低功耗和低噪声等方面的设计。”张元亭说。
标准化决定了可穿戴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张元亭介绍,目前世界上已经推出了第一个可穿戴无袖带血压测量仪国际标准,在国际上形成比较大的影响力。美国、印度的厂商已经开始利用这个标准申请认证,“希望国内加快脚步”。
此外,张元亭还提到无扰性,“每个人不想穿硬的东西,因为活动各方面对身体不舒服,所以要求使用柔性电子学做可穿戴设备,不影响被监测人的正常生活。”根据现在的生物电子技术,张元亭预测,未来医生可能给患者一盒创口贴性质的东西,这可能是无袖带血压测量设备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小型化还是安全性,这些要求的目的都是实现可穿戴设备本身性能的良好,但要通过监测身体数据实现疾病早期预测的目标,还需要设备之外的很多努力。张元亭及其团队也在思考各项数据如何聚合,谁来提供数据分析等问题。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