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海南海药3月6日的公告,该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中净利润将出现约5000万元亏损,与公司业绩出现巨亏导致股东利益受损相比,海南海药的高管和内部员工则斩获颇丰,其中包括海南海药总经理许力宏在内的8位高管,一共分得了3212万元的“红利”。
而至截稿时,记者仍没有等到海南海药的关于股权激励致年报巨亏的回复。
激励成本7220万
根据海南海药披露第一期的激励计划,该公司因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约消耗成本费用约7220万元。股票期权的授予管理层对象包括公司董事(不包括独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干部、技术和营销骨干,以及为公司销售做出杰出贡献的各地区经理,总计60人;此外,本次股权激励预留的500万股,用于未来经董事会考核认定为对公司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此次授予股票期权共计2000万份。其中,海南海药总经理许力宏、副总经理李弥生分别拥有135万股期权,以本次股票3.63元的行权价格计算,每人可获得490万元的收益,余下的六位高管分别获得615万股期权;此外,30位优秀销售代表拥有390万股期权;22位公司中层和技术骨干获得了225万股期权。
公告显示,2006年海南海药的净利润为2455万元,每股收益为0.12元。以此测算,如果不考虑行权费用,海南海药2007年有2200万元的盈利,而剔除掉股权激励成本,公司业绩将亏损5000万。
股权激励专家、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介绍,这种因股权激励而导致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海南海药还不是第一家,此前还有伊利。
2008年1月31日,曾经因为“股权激励”这一概念被资金热捧的伊利股份收盘被牢牢地封在了跌停板上。发布的业绩预亏公告称,经伊利股份财务部门初步测算,因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该成本费用导致公司2007年年度净利润将出现亏损。
公告同时表示,剔除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本身对利润的影响数后,公司2007年年度净利润无重大波动。令伊利股份跌停源于其发布的业绩预亏公告,而造成其亏损的原因正是当初受到市场资金热捧时的题材——股权激励。
伊利股份曾于2006年11月披露股权激励计划,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份股票期权,标的股票总数占当时总股本9.681%,行权价格为13.33元。认股权证行权后,公司的股本发生变化,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数量由5000万份调整为64479843份,行权价格由13.33元调整为12.05元。
据了解,2007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净利润33064万元,但这部分利润无法抵消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带来的损益额度,因此2007年度亏损成为既定事实。
股东缺位?
因股权激励导致原来可实现盈利的公司出现亏损,这令众多投资者不满,纷纷在网上发帖痛骂。
3月6日下午,郑培敏语气略显激动地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这样的股权激励方案做得比较过分,我把这称之为内部人控制下过分激励的典型。”
“伊利几个亿的利润因为股权激励而化为乌有,还出现了亏损,这让投资者是无法接受的。”郑培敏认为,“所有的上市公司搞激励都会对公司业绩和税收有影响,但这要在股东能容忍和承受的范围之内才行。”
根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目前海南海药的总股本为2亿股,因此,2000万份的激励份额已经达到了证监会规定10%的上限。
而更不能不让人费解的是,海南海药该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于去年1月5日召开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我觉得这种方案之所以能通过,有两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其一就是股东缺位,其二是股东被管理层‘蒙蔽’了”。郑培敏分析,这些明显损害股东利益的方案居然是股东大会投票通过的,因此只能说是股东被“蒙蔽”了。
郑培敏认为这并不代表海南海药该方案获得了市场的认同,这不排除是市场利用这个方案出台前利用题材进行炒作。
以海南海药为例,记者注意到原本作为公司第三大股东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原持有5.44%股权)分别于2007年12月27日、2月23日、3月4日前后三次减持海南海药的股票,到目前持有股票只占总股本的1.01%。
郑培敏认为,股权激励也有确实对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起到促进作用的,像宝钢、金发科技、海尔这些上市公司搞股权激励,因为他们并没有去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所以市场反响和效果比较好。
郑培敏最后建议,伊利和海南海药的股权激励事件提醒监管部门要控制好股权激励的尺度。
(责任编辑: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