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寻觅新的合作伙伴是跨国公司乐意接受的模式。
“"立足中国,服务世界"是对"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攀升。”阿斯利康全球总裁大卫·布伦南谈到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并纳入全球供应链时,如此对媒体评价中国在跨国公司的世界版图中所占据的位置的调整。这不仅仅是阿斯利康的一家之言,众多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07年里的种种在华重大事件都彰显着中国公司不止是中国分公司,更是独立的有影响力的公司,并与总部和其他公司进行互动。
研发入华众木成林
与其思考有哪些知名跨国企业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不如反过来掰着手指头数一数还有哪些企业没有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来得更为简单。而如何看待现有的研发中心的数量已经不是2007年的主题了,行家们正更加挑剔地关注这些在华研发中心在做些什么。
去年4月,葛兰素史克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并称是首个对药物筛选到药物上市进行完整医药研究和开发的研发中心,其目标就是要“智造”出一个彻头彻尾的在中国诞生的原研药物。研发中心首期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2008年继续投入40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室在建立的同时,已经开展了项目开发。
随后的7月,罗氏的药物开发中心负责人首次出现在媒体视线中,并告诉大家药物研究和药物开发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而药物开发是整个价值链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部分,也就是如何把实验室结果转化为工业产品并且通过审批成为商品的过程。这两个企业的举措恰恰是对此前众人所诟病的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所承担工作“很初级”、“很简单”、“很边缘”的一次反驳。
中国的智力成本的确使得很多的基础性研发工作得以东移,但任何一家跨国外企的研发中心都不仅仅是西方研发中心的助手,它们的个性和地位正在调整中,而其个性已经得到了明确——开发中国市场所需要的药物、能够满足东方人疾病谱的药物。如果说以前乃至现在中国人所能服用的跨国公司的药物都是依照西方人所开发的,那么在未来,完全按照东方人体质开发的药物的面世将不再遥远,尤其是针对肝炎等中国人高发病的药物。
更加有趣的是,中国的中医中药宝库引起了几乎所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的兴趣,使得我们在重视中医中药、开发中医中药的征途中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在这里,一方面有不少人士呼吁把中医中药更好地保留在国内企业手中,另一方面“医道”和“药道”的根本都在于早日让良药上市,在这一层面上并不应把“中”和“外”分得太清。
“把东方的有效成分、化合物挖掘出来,供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开发适合他们的药物,从西方把成熟的药物研究开发经验移植到中国,开发中国人、亚洲人需要的药物。”阿斯利康总裁认为,中国研发中心与其他研发中心在互动上的个性是不可取代的。
未来几年,仍会有研发中心在华建立的新闻发生,并且这些研发中心都不局限在最初的临床试验职能和药物筛选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期待这些跨国企业所宣称的中国“智造”药物的诞生。
从采购到销售的扩大
2007年,在中国的跨国企业从“中国中心”自给自足的阶段朝着“全球中心”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论是在产品采购、产品生产,还是在产品销售方面。
阿斯利康于去年年初在中国建立了采购中心,未来将有90%的采购量供应全球市场,将中国采购中心纳入阿斯利康全球供应链,涵盖采购原料药、产品配方设计以及研发外包等。阿斯利康称,中国目前的原料药有着很不错的质量,生产工艺也符合其标准,该公司准备用2年时间退出自己生产原料药的业务。辉瑞也在去年10月宣布,其来源于中国的研发外包业务将从15%提高到30%。
“对于近期中国产品质量事件,我们认为并不对我们增加在华采购形成重大影响。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通过海外认证,其产品质量和运营管理是值得信赖的。”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已经有了不错的影响力,以往跨国公司的各国生产基地会在选择比较中相中中国品牌,而现在各个企业也更加集中采购权,形成全球采购价值链,一旦中国企业能够入选,将减少逐个公关的辛劳。
惠氏在去年10月末增资4.4亿元人民币扩建苏州生产基地,增加了包括钙尔奇在内的非处方药产品生产,而这些产品都不再局限于满足中国市场,而将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这一情况在医疗器械行业更为突出,GE的北京生产基地中有超过80%的CT用于出口,而去年刚刚在上海南汇落成的西门子医疗器械园中的所有产品生产都将有出口的份额,同时成为亚洲的服务中心。
惠氏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浦玉书先生在华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国现已成为惠氏全球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阿斯利康、罗氏、飞利浦、西门子等众多知名企业的CEO访华时都谈到类似的看法。目前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全球排名中还比较小,但是在未来几年里将会得到迅速提升。
为了配合这一市场的扩大,跨国外企从2006年开始,更多地进行了新药的全球同步上市。在百时美施贵宝25周年庆典上,其中国区总裁就介绍了未来3~5年将有近10个药品在中国上市,包括目前在美国还处在临床三期的药物。作为全球第三大疫苗生产商,惠氏在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有超过100年的历史。2008年,惠氏即将在中国推出全球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单个疫苗销量最大的疫苗——PREVENAR肺炎球菌七价结合疫苗,用于预防婴幼儿肺炎球菌疾病,包括肺炎、脑膜炎、脓血症(血液中毒)与耳部感染等。在今后几年中,惠氏将为中国患者带来一系列创新药物,其中包括两个明星药物——治疗严重感染的注射用抗生素替加环素TYGACIL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ENBREL。目前这2个新药正在报批过程中。“就像现在的电影市场一样,弄不好有些电影在中国是全球首映,以后外企药物也会选择在中国率先上市了。”一位医生曾经这样打比方。
资本外扩形式多样
“寻觅合适的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还在进行中”是诺华被问及中国发展图时常常会给出的回答。由于近年出台的外资在华建立企业的规定,跨国公司觅求合作伙伴的需求更加强烈。与2006年的独资潮相比,合资企业现在对于合作伙伴的紧密关系非常看重。上海罗氏、中美施贵宝等均表示与合作伙伴相处非常愉快,没有成为独资公司的计划,那样并不见得对企业运营有什么额外的好处。
由此可见,寻觅新的合作伙伴是跨国公司乐意接受的模式。
就在去年12月,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美国美敦力公司注资17亿元人民币成为山东威高医疗器械的大股东。BMS中国区总裁对于和华北制药的合作有非常好的期待:“我们不是收购而是合作,华北制药是我们寻求的战略合作伙伴。”
比起扩建工厂和建立合资公司的资本投入,另外一种战略性的投资新模式出现了,其特点是不参与企业的管理,以风险投资模式出现,投资的方向为研发型企业。礼来亚洲投资风险基金未来五年在华投资将达1亿美金,首期以基金对基金的形式将资本交由百奥维达公司管理。礼来公司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能够收到财务收益外,对国内最新的研发成果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也是研发战略的一部分。据了解,辉瑞等跨国药企在总部也有类似的投资风险基金。
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已近30年,从销售市场延伸到生产基地,增加了研发中心,吸引了多元资本,犹如一个婴儿成长为少年,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反哺的种子有了破土之力。
(责任编辑: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