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万物复苏,“诺如”和“甲流”等传染性疾病也较其他时期高发。对于诺如和甲流病毒,全年龄段都是易感人群,而一些自身抵抗力弱,有基础病的人群,更是成了重灾区。人们不禁要问“面对诺如、甲流来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认识下“诺如”和“甲流”这两种春季多发的传染病。只有对它们有了科学的认知,在防护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百战不殆。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一组较小的无包膜RNA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传播、爆发。人体感染后会引发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恶心、腹痛、发热等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还可能发生严重脱水,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吸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
流感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C,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并常有咽喉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沾染的物品用具传播。
大家要特别注意,流感不是普通的感冒。流感病毒相比普通的感冒病毒传染性更强,发病更快,而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更重,部分儿童患者除了重感冒的症状外,还会有腹泻、腹痛、呕吐的情况发生。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病者也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肺炎是极其常见的并发症,其他严重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休克等。
了解了诺如、甲流病毒的“根底”,面对着它们来势汹汹的进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降低中招风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切实管用的“宝藏”妙招,在对面病毒来袭时,让我们有能力说“NO”!
卫生习惯方面
①注意保持良好的家庭卫生环境,定期开窗通风。污染、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病毒、细菌的滋生。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是极其简单、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室内温度以18-20℃、湿度50%为宜,每日开窗3-4次,每次15分钟。
②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避免与患病人群的接触。
③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认真地清洁手部,洗手时较好使用流动水,手心手背手指缝隙都要洗到,而且清洁的时间应不少于20秒,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清洁效果。
增强抵抗力方面
①及时接种相关的疫苗,对于甲流,流感疫苗是目前极其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诺如病毒,目前尚没有疫苗可以接种)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建议咨询医师,适时接种。
②注意食品卫生,生食的水果蔬菜一定要洗净,烹饪食物时要充分加热煮熟,不喝生水,防止病从口入。
③合理膳食,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各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的均衡摄入。
④适当补充益生菌,比如像妈咪爱这类含有的枯草杆菌和屎肠球菌等的益生菌,帮助调节由于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帮助强健肠道免疫系统,提升肌体抵抗力。
(温馨提示:诺如和甲流患者在病程中往往都会有腹泻、呕吐的情况发生,及时的补充益生菌,可以快速有效地起到减缓症状,加速恢复的功效)
⑤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让身体在充分的休息中得到良好的生长、修复。
这个春天,虽然有“诺如”、“甲流”的不断挑战,但通过我们对病毒知识的了解,对科学防护知识的学习,从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做好科学的饮食管理,适当补充益生菌,相信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共度美好春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