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血外科 曹少博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其中肺栓塞是继心肌梗死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常见的心血管死亡原因,同时也是院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6年,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入院率由/10万增长到/10万,其中肺栓塞患者入院率由/10万增长到/10万。[2]
从2020年至今,COVID-19席卷全球,它的高传染性导致全球感染者过显著增加,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咳嗽、胸闷等肺炎的临床表现。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COVID-19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在我国COVID-19感染患者中,临床医生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十分重视。早在2020年2月,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3]:对于重型及危重型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应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对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应增加下肢活动及饮水预防血栓。2023年1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指出: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以及病情进展快的中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如无抗凝禁忌,应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新冠肺炎诊疗参考方案(2022年12月版)指出:对于所有COVID-19感染的新冠患者,如无抗凝禁忌,均建议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国外方面,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4],感染COVID-19后30天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倍,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增加33倍。即使在轻症、未住院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3倍,肺栓塞的风险增加7倍。
2023年1月7日,一名59岁的武汉市民,在感染新冠后的恢复期,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加重及一过性的昏迷,被120急救车送至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由于病情突然加重,医务人员马上意识到可能为肺栓塞导致,立即进行肺动脉CTA检查并终确诊为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脏超声也提示患者右心增大,肺动脉压为88mmHg。随即武汉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团队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同时并对患者进行经皮双侧肺动脉机械血栓清除术,术后患者胸闷急症得到缓解,肺动脉压力也降为正常水平。手术后第3天,患者就顺利出院,血管外科医生将低分子肝素改为口服的利伐沙班抗血栓治疗,更方便患者出院后用药管理。
近期,一名60岁的女性市民,在阳康后2周左右,患者突然出现左下肢重度水肿,到武汉站中心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医生考虑为左下肢髂股深静脉血栓收入院治疗。住院后血管外科团队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同时,完善了左下肢静脉超声证实了髂股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并在2023年1月9日局麻下行经皮左下肢静脉机械血栓清除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静脉球囊扩张术,术后第1天患者下肢水肿得到明显好转,术后第三天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血管外科团队嘱咐患者穿戴医用静脉曲张袜并坚持口服抗血栓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复发。
武汉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团指出,新冠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比例明显比其他住院患者高,这可能与COVID-19感染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同时也与住院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血流迂缓有重要关系。在COVID-19感染的住院患者中,医师往往能及时发现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但对于“阳康”后居家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增加下肢活动,增加下肢血液回流,减少下肢血流瘀滞,预防血栓。尽量避免久坐或久卧,对于无法下床走动的老年人,亦可增加双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来增加血液回流。如出现突发的胸闷胸痛、下肢水肿、下肢疼痛等,应考虑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即刻于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Prabhu W, Soukas PA. Pulmonary Embolism in 2017: Increasing Options for Increasing Incidence. Rhode Island medical journal (2013).100(5):27-32.
Zhang Z, Lei J, Shao X,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iza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From VTE, 2007 to 2016, in China. (2):/
中华医学杂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建议(试行)2020,100( 00 ): E007-E007. DOI: /
Katsoularis I, Fonseca-Rodríguez O, Farrington P, et al. Risk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and bleeding after covid-19: nationwide self-controlled cases series and matched cohort study. BMJ. 2022 Apr 6;377:e069590. doi:/bmj-2021-069590. PMID: 2.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