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口罩、连花清瘟之后,各类感冒药也上了大众日常防疫物资名单,这直接导致感冒灵等接近日常消费品,本应在流感爆发季备货充足的非处方感冒药,在多地出现脱销情况。在广州,就因为市民囤药,导致零售药店的发烧感冒药一天内卖出10万份,引发市场药监局理性购药的呼吁。其实,当新冠降级为感冒,大众在理性购买感冒类药物的同时,还需认识到预防才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新冠流感叠加,导致感冒灵等药脱销
众所周知,冬季本来就是流感爆发期,再加上新冠约等同感冒的认知广,双重影响下自然导致大众购药需求激增。其实,在11月的“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上,钟南山等院士就曾发出提醒:今冬要警惕流感和新冠叠加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计划负责人张文庆也表示,在新冠疫情刚开始时,流感的流行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处于非常弱的状态,但从2021年下半年,监测显示流感的活性开始上升。
而让专家们纷纷发出警示的关键是: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都属于呼吸道病毒,具备潜伏期短、传播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性强,发病率高,控制难的特点。也因此,呼吸道病毒一旦大范围暴发,就会有导致严重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有“警示”就会有防御:各种“囤药清单”开始在微·信等社交媒体流传。在小红书,搜索“囤药”“备药”相关信息,退烧止疼的布洛芬、消炎的阿莫西林、头孢,以及各种止咳药物都成为大众囤货目标。其中,感冒灵、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更是标配。当感冒药被大众视作抗疫的必要物资,“囤药”现象也引发各方关注。
对于“居民有必要在家里储备药物吗”这一问题,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指出,“用药也只是对症支持,包括解热、镇痛的药,还有一些中药。如果市民想在家里储备药物,按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物来准备就可以。”
只是,不管是对于流感还是新冠,药都是缓解、治疗的手段,真正的防患于未然还在“预防”。
合理用药+预防才是有效、经济的健康策
在大众看来,囤药也是一种“预防”——一旦中招,家里有药可用。对此,广州药监局已作出回应:药品供应充足,居民应理性备药、用药。
其实,即使有了充足的备药,在用药和预防上,大众依然需要警惕两点。
首先,对于感冒灵、藿香正气水等家庭常备非处方药,切忌叠加服用,以免出现药物过量风险。不少消费者购药时也担心用错药,倾向于储备同一品牌的感冒药,比如品牌999的感冒家族就基本涵盖日常感冒各种症状,不仅有成人药还有儿童感冒药,作为家庭常备药物也更安全放心。
其次,面对各种疾病有一个普遍原则——预防大于治疗。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对于抵抗力更强的年轻人,可能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但部分有基础病,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会面对更加复杂的病情。
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除了备好家庭小药箱之外,继续保持在防疫过程中养成的勤洗手、勤通风等良好习惯,以及合理饮食、不熬夜,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健康防护的关键。毕竟,对于任何疾病,预防才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