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高龄和超高龄重症患者群体逐渐扩大,是否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成为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的艰难的抉择,一则是顾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手术,二则也顾虑患者已至高龄、手术是否还有必要?
日前,上海市人民医院冯睿教授就遇到了这样一例患者。
因胆管结石入院,却惊现巨大腹主动脉瘤
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蒋老先生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今年已经103岁高龄,平日里身体还算健康。数日前,老先生出现了畏寒、食欲不振等情况,于是到青浦区中心医院检查,结果CT检查发现“胆管结石”,遂在12月7日转入上海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消化内科在评估老先生病情后,决定给老先生做胆管的疏通,可却在完善检查时大吃一惊,因为增强CT竟发现老先生腹部有一个巨大的动脉瘤,呈偏心性,直径接近6cm。
这一发现让医生们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未曾发现这一隐患直接进行胆管引流,在引流过程中老先生出现血压波动,极有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于是,消化内科医生立即请同院介入中心及血管外科主任冯睿教授加入会诊。
103岁老人患腹主动脉瘤,这“炸弹”拆还是不拆?
冯教授在评估病情后认为,老人的血管直径已扩张至60mm,而正常情况下,像老人这种体型的腹主动脉直径应只有15mm左右,也就说是,老人的血管已扩张至常人的4倍,这扩张的血管像颗不定时炸弹,在动脉壁变薄、局部膨胀处随时可能发生破裂。而且,若不进行动脉瘤手术,拆除体内这颗“炸弹”,胆管引流这一简单操作以及后续的治疗将束手束脚、举步维艰,“拆弹”势在必行!
可面对如此老先生高龄,手术能说做就做吗?
专家组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百岁以上老人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极其罕见,目前已查证到的高龄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是102岁,但是在术后即出现并发症死亡。
此时,摆在冯教授和血管外科团队面前的是一道世界难题:如何为超高龄的患者实施腹主动脉瘤手术?生命至上,容不得太多顾虑。随即,由冯睿教授牵头,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呼吸科、输血科、护理、导管室等相关科室专家教授就蒋老先生的病情开展了MDT多学科诊疗会诊。
会诊中,围绕超高龄患者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循环和呼吸评估、抗生素使用、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协调等事宜进行了讨论和演练。敲定手术方案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局麻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同时备股动脉切开等设备器具和全麻团队,以备术中不时之需。
20分钟极速手术,突破自我、再创记录
12月16日上午,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术前脑海中的数次演习,手术的各个步骤冯教授都已烂熟于心,并且将所有非必要的步骤免除;术前也将所需器具全部备好放在手边、随取随拿,减少时间浪费,势必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将手术对老人身体的影响降到很低。
依照术前定制的手术方案,医护人员为老人采用局麻的方式在其两侧大腿根注射麻药,去除了气管插管等可能给他心肺功能带来额外负担的设备。
冯教授细致的操作让老人术中仅在穿刺进出过程中有极少量的出血。术后总结显示,整个术中切口仅为两个穿刺点,术中总出血量不超过20ml,仅为半个普通鸡蛋壳的容量。
术中避免了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可能给他心肺功能带来额外负担的操作及设备。整个手术过程,老人的生理体征都保持着平稳、并无出现不适状态。
这台103岁超高龄老人的腹主动脉瘤手术仅用时20分钟就顺利完成,为老人去除了“不定时炸弹”,也创造了冯睿主任团队该项手术的快速纪录!
术后,老人被转入ICU监护室加强监护和心肺功能监测。这期间,医疗团队全程观察老人术后的生命体征、穿刺点情况、肢体血供情况及检验结果。整个围手术期,老人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和饮食逐渐恢复。12月21日,老人恢复出院,出院后只需再休息一周,即可进行消化内科后续的治疗。
这场手术,是蒋老先生的一次新生,也是冯睿主任及其团队的一次突破。或许还可能是目前国内外患者中年龄大、也是用时很快的腹主动脉瘤手术!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年代,这一手术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年龄不是掣肘,但要求更多爱心、耐心和细心
与大多数疾病不同,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高度相关,年龄越大越容易高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血管外科时常出现高龄老人“扎堆”的情况。仅在近3个月,上海市人民医院南部血管外科就已经成功诊治10余位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为一位102岁老人做直接接触溶栓手术。
与大多数人对于年龄的顾虑不同,在血管外科,高龄并非手术的禁忌,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身体进行个体化评估,科学判断患者身体状况和相关的适应症,分析预期寿命,衡量手术和保守治疗对病人的效益比。
以此次蒋老先生的病情为例,在术前专家组的评估中,虽然老人的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有一定衰退,但重要脏器的功能尚算良好,能够承受专家组制定的微创手术方案。而且按照老人现阶段的身体素质,术后预期生存时间可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年,具备较高的手术价值!这也是冯睿团队决定为老人做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龄并不是手术的掣肘,但确实要求医者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冯睿教授采访中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医院对高龄患者重症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让“长命百岁”有了更坚实的实现可能。未来,希望更多老年朋友定期体检,科学评估,及时治疗,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声明:本文由“广州市财媒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布,内容仅代表广告宣传,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