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教授认为:LASIK(俗称准分子)手术具有潜在的、不明的危险性,少数患者在15-20年后视力短期内迅速下降,鉴于“医学良心”,暂停此类手术。此言一出,海峡震动,就连爱尔眼科这个躺着也中枪的主,开盘股价就暴跌3%。
要知道,20年前,正是这位蔡瑞芳教授,力主引进了当时在美国还未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的“高科技”—— “准分子雷射层状角膜成型术” (LASIK),随后,1997年,LASIK被引进大陆,在21世纪初遍地开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接受LASIK,并由此摘掉了眼镜。
然而关于LASIK的危险性的争论在医学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最为朴素的一种观点认为:该种手术是通过切削眼角膜,使角膜恢复正常的成像能力,从而达到根治近视的目的。但近视眼在年老后基本都会退化为老花,角膜会再次发生生理性改变,切削后的角膜由此可能发生变化,产生“未知”的风险。
LASIK手术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术后恢复指南,这一点毋庸质疑,严格的术前筛查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而也正是这种超高的成功率进一步极大的推动了LASIK在中国的盛行。但由于该项手术是通过人体眼角膜进行不可逆的切割,在未来的衰老过程中是否会由于外力,或者自然衰老产生的退行性病变而产生其他后遗症,相关研究则少的可怜。而在相关研究结果极少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支持LASIK专家都对这种“未知的风险”极为乐观。
台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LASIK手术后遗症的研究,在手术最初的5年,10年中,都未发现该手术有任何的后遗症,是一种安全的不能再安全的理想疗法;但蔡瑞芳教授近年来的门诊经验发现,在接受过LASIK手术的患者中,少数人15-20年后出现了视力迅速下降的情况,这种“未知的风险”,是多年来一直宣传LASIK“安全、快速,永不复发”的大陆医生所从未面对过的。
尽管眼科公司一再声明,出现后遗症的患者仅为十万分之十几,占动过LASIK手术的极小部分,但风险就是风险,多少年来我们宣传的“绝对安全”,是不是该改改了?从头到尾不过就开展了十来年,您怎么能确定二十年后咱的近视不反弹?
虽然我们已经在自己人身上动过很多刀,并且出的事很少,但毕竟人家的专家是先行者,他们的忠告,我们也许应该听听,缓一缓LASIK,在患者躺上手术台前,把十几二十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儿,提前告诉他们。
毕竟,切下来简单,补上去难。
(责任编辑:江刚)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