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国际组织发表了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称,在长江上、中、下游重庆、武汉、南京及马鞍山河段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抽检发现了环境激素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和生殖系统问题。[相关专题 长江鱼致性早熟 鱼体内含环境激素]
长江鱼被检出含环境激素
“绿色和平”工作人员在处理鱼类样本
昨日,中科院水生所等权威研究机构专家作出正面回应:部分野生鱼确实存在激素情况,但无论是英国检测报告,还是中科院水生所的检测报告,均显示其激素含量低微,都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市民不必谈鱼色变。
报告
长江野生鱼含有环境激素
8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表了24页纸的报告。报告称,今年1月到3月,绿色和平工作人员在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采集长江中野生的鲤鱼与鲶鱼,所有样本都是由当地渔民提供的新鲜活江鱼。样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随后被运送至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绿色和平研究实验室。
记者在报告中发现,马鞍山除一条鲤鱼样本外,其他所有两类鱼样本中,均检测出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还被检出全氟辛烷磺酸。汞在所有的肌肉样本和除一条重庆鲤鱼肝脏样本外,所有样本中均被检出。所有的鲶鱼肝脏样本均被检测出含有镉,部分肝脏样本被检测出含有铅。
含量
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健康
报告显示:武汉的鲤鱼样本所含的壬基酚(NP)含量最高(85.0微克/千克)。到底多少激素含量对人体是有害的呢?
昨日下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免疫学专家谭锦泉教授说,“85.0微克/千克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但长江水域鱼类体内发现‘环境激素’总不是好事,这证明长江水质状况确实在恶化。”
谭锦泉解释,“环境激素”其实是一类激素的统称,人体若吸收数量较大的此类激素,可能会出现发胖、性早熟等现象。“从人体健康角度讲,这个报告是提醒人们对水域污染保持足够重视。”但声称对人体毒害巨大,有哗众取宠之嫌。
“不可否认,长江水体中确实存在壬基酚和辛基酚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市民没必要因此恐慌。”昨天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吴晓辉说,野生鱼体内所含的环境激素量非常少,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水质
长江水质一年比一年好
根据重庆市环保局去年发布的公报显示,根据pH值、石油类、挥发酚、汞、铅等众多项目对河流水质作了检测,长江大部分是二类水质,含有一定污染物。昨日,重庆市环保局一专家对此说,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污染,比如空气,但我们照样在呼吸。这些年来,我们在花大力气致力环境的改善,根据水质监控,长江重庆段水质一年比一年好,根本不存在水质恶化的问题。
编辑点评: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下倒好,江水毒否鱼先知。不过,一如以往,专家们都仿佛孔明一般,什么事都是“一切尽在掌握中”,搞得老百姓都不好意思慌张了。专家的观点当然没错,如果吃一条鱼就能死人,那就不是专家的事了,而是需要惊动公安机关了。可是专家“不假思索”的回应,更像是为了回应而回应,安抚第一。怎么个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专家也没给出个一二三,没数据、没调查,那意思,就冲着我这个专家的名头,你还不信吗?只可惜,这年头对专家盲目崇拜的少了,因为专家总是说“不碍事”,这一来二去的,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差距太大,信不起。
老百姓想知道的是,即使现在的含量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那么以后呢?这化学物质对长江的污染又不是静态的,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发生质变是迟早的事情,这正是老百姓所担忧和不解的。而这质变,到底什么时候能把鱼以及吃鱼的人毒翻呢?专家能否给出个时间表呢?你有什么看法呢?一起来说说吧——琼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