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教研室主任徐安定6月27日下午出席了2014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分论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论坛,他在发言中指出,卒中患者无论是否有糖尿病史,都要进行血糖管理,这个过程要注意低血糖现象的发生。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卒中后如果出现持续高血糖,梗死灶体积会显著增大,更多的研究结果则显示,高血糖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30年前,医生会静脉推50%的葡萄糖来治疗脑出血,现在看是不正确的。”陈安定表示。
陈安定介绍说,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后更容易出现高血糖,而2013美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血糖的比例超过40%。
“卒中患者的高血糖部分归因于非腹状态和应激。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史,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需等应激消除后复查。”陈安定提醒。
陈安定还强调,卒中急性期或者恢复期均应早期筛查血糖,尤其应该采用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因为有研究显示,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单纯空腹血糖监测将漏诊51.4%的糖代谢异常患者。2013美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一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卒中患者入院24小时持续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
对卒中患者进行血糖干预不能使用常规胰岛素治疗。陈安定提醒临床医生,常规胰岛素治疗虽然可以降低血糖,但是会增加卒中患者梗死体积,所以,卒中患者的降糖治疗应采用个体化原则,做到血糖监测常规化,甚至实时化。
一般而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血糖控制在140——180mg/dl是合理的,但在监测血糖变化的同时应注意低血糖。
陈安定在这方面有亲身经历,有一名应激血糖高的患者,服用了降糖药后转到其它科室,因为睡不安稳医生注射了镇定剂,患者“沉睡”72个小时。“医生以为患者是睡着了,其实病人是因低血糖昏迷了,最终成为植物人,医院为此赔偿了50多万。”陈安定表示,对卒中急性期患者而言,低血糖和高血糖同样危险,甚至可以说更加危险,而低血糖一般情况下使医生造成的。
“早期筛查、合理配伍、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全面控制高血糖、控糖目标个性化以避免低血糖。”发言最后,陈安定如此总结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血糖管理原则。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