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智慧医疗大会6月15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大宴会厅C厅召开,与单纯的学术会议不同,本次大会下午场的第一个环节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晁彦公及其助手共同为在场嘉宾演示可视化移动医疗协同模式。
(图为晁彦公及其助手做现场演示,幕布显示的是医院呼叫中心的工作情况)
下午会议定于下午一时开始,晁彦公及其助手提前半个小时已经在现场布置演示需要的电脑设备、线路、网络、幕布等,最终呈现在大家眼中的是三台电脑、晁彦公的手机、四个幕布。
屏幕上显示的图片来自哪里?不同空间的医生在做什么交流?病人送到救护车要打开另一套系统,信号不稳定造成的画面缺失需要刷新系统……和真正的实战不同,和晁彦公在主题发言中展示的视频片段不同,本次会场的演示过程中,晁彦公全程即时解释了以上问题。
晁彦公讲述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团队的年轻医生大半夜说有一位患者情况比较危急需要他帮助,他在香港的宾馆打开工作电脑,就能够看到急救现场所有的操作以及检查,包括病人呼吸机、监护仪上的图像,这些数据都会在他们的远程系统里体现,并按照流程化的方式去工作。
“很多病人并不是死在医院里,而是发病以后没来得及救治,或者死在路上。”晁彦公在主题发言中如是说。晁彦公表示,传统远程会诊是静态的信息传输,医生没有真正接触病人,未必准确,而有了可视化技术,相当于医生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救人。
即使可视化移动医疗拥有其它医疗模式所没有的好处,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一切远没那么完美。39健康网编辑在演示环节注意到,因为会场网络的不稳定,演示被迫中止了一会儿,而同样因为网络问题,演示在超过既定时间半个小时以后才正式开始。
清华大学清华医院副院长王仲教授在主题讨论环节也对这种模式发出疑问,这个系统到底是为了指导医生还是为基层医生把关?“整个救治过程中,不同空间的医生在不断互动,家属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呢?看到名医为年轻医生做指导会不会不信任甚至反感呢?”王仲认为,这个平台应该是指导性质的平台,这个过程中,要避免造成新的医疗风险。
王仲在现场也提出了建议,接近患者的医生应该使用蓝牙耳机,不要说过多的话,多提供现场的事实,而指导医生则需要采用更隐性的方式来指导。
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东亚则直言,可视化移动医疗让我们的名医变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来指导基层医生,但是软硬件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可能在教学系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上广高大上的医院水平很高,但只有把基层医生教会了,才能达到智慧医疗的目的。”张东亚说。
而心脏重症专家张海涛则对这个模式表示乐观,现在只是开始,所有人对它有所希望是必须的,但毕竟刚刚起步,对于所有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启发,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