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精神卫生求解医保

2008-04-24 14:50:00《中国卫生产业》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几十年前,精神疾病往往被人们视为稀奇可怕的;如今,这种疾病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现实。

  在中国,精神疾患越来越逼近并困扰着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各地区各大医院精神科就诊人数以平均10%的速度逐年上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仅重性精神病人就达1600万。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精神疾病已位于我国各种疾病负担的首位。

  专家警告说,中国很可能将面对一场猛烈的精神卫生风暴——不是遥远的将来,更可能比预想要快得多。这次两会期间,精神卫生更是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着重指出:“现行保障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其就诊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将精神卫生治疗纳入医疗保障制度确有相当的迫切性。

  一个不该被忽略的群体

  疑似精神病人的罗序文,因有暴力倾向,被家人关在笼子至今已有五年。之所以如此,乃因罗家无法负担每月逾2000元的精神治疗费。令人不安的是,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精神病人被野蛮关押,或因缺乏关怀与治疗而伤人、杀人的事件,屡见于媒体

  记者日前走进一些精神病患者家庭,发现这些家庭普遍面临着救治无钱和管控无力的双重困境。北京回龙观精神病医院一些病人家属反映,当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住院治疗,每年至少需要3万元,即使采取“家庭病床”治疗,每年也约需1.5万元。由于绝大部分患者没有医保,面对高额治疗费用,家属大多无力承担。长期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副所长陈月生告诉记者,由于治疗费用高昂,加之被病人几年、甚至十几年和几十年的消耗,大多数家庭已一贫如洗。他介绍说:“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其中大约1600万的重症患者中,只有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产生与积聚的速度不断增快,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初级市场化下的残酷竞争,必然导致抑郁、焦虑、狂躁等心理疾病的高发生几率。一项有关精神卫生认知网络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群发生过典型的精神障碍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持续焦虑紧张、持续忧郁情绪和严重的失眠。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不少人都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也越来越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据了解,目前一般医院的心理门诊部收费是50~100元/小时,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收费大概在300元/小时左右。这昂贵的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精神科床位仅有约13.3万张、在册精神科医师约1.64万人。供需失衡背后是我国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困境。记者采访中发现,作为患者康复治疗主要力量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不仅设施设备老化、医疗条件差、床位短缺,而且由于待遇低、职业风险高,导致急需的医护人员招不来、留不住,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和一般综合性医院相比,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收费项目很少,实行的是单病种付费管理,医疗收入相差很大,而财政补贴又十分有限。另外,精神病人家庭往往比较贫困,拖欠医疗费的事情不断发生,致使医院根本无力改善硬件设施和医疗条件。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精神病专科医院房屋老化,条件较差,更无力扩建,因而加剧了医院床位短缺。

  呼唤医保进入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最新资料,精神障碍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已经跃居首位。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和整个社会的一大问题——由于大多数地方没有把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筹,患者往往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从而使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治疗心理疾病的费用昂贵、得不到资助,是目前我国精神卫生重要矛盾。经测算,我国重症精神病治疗费用每年需80亿元,目前国家投入不足10%;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精神疾病的治疗费用往往由国家承担。由于精神病人中有80%需要终身康复治疗,这使许多患者家庭难以承受长期的规范化治疗费用。

  虽然目前各地都成立了精神卫生领导小组,专项经费用于精神疾病,少数地区还把精神卫生的一部分纳入医保范围,但许多专家都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监管仅靠亲属和本人远远不够,救助问题依然是患者家属反映最为强烈的。

  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药学院基因组药物研究所主任孙晗笑教授指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一个地区只把生理疾病纳入医保,不把心理疾病纳入医保,这是一个不完备的医保,会阻断救济之门。一个和谐小康的社会,不能忽略“心理卫生”建设。应该将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给予心理疾病治疗专项的资助,把“心病”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因为看心病贵而耽误了就诊。这么多人需要看心理医生,但每小时几百元的费用还是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孙晗笑分析说,这个收费标准与国际相比是比较低的,但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收费还是相对较高,一般难以负担,有问题忍忍算了,从而延误了就诊时间。孙晗笑建议,国家应对服务项目进行筛选,制定技术操作规范,达到规范要求的服务可以获取收费报酬。同时应该将正规医疗机构中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纳入医保系统之中。这样才能使行医者和受医者在经济上获得合理的保障。

  专家建议,政府部门有必要将这一群体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视野。真正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应将符合救助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医保,并降低医保的自付比例。对家庭生活贫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应实行免费救治或全额医保,实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家能有安”。

  各地探索与医保新题

  精神卫生纳入医保范围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广东省卫生厅在去年就明确:广东省将出台政策,统一规定将患有精神疾病并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员在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把精神病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广东省还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农民精神病患者将享受新的政策优惠。

  天津市也已经提出贫困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费报销和住院门槛费等方面可享受优惠待遇;在此基础上,一些特殊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还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活及医疗补助。

  来自北京有关部门的消息称,为了解决人们的“心病”,北京市将逐渐在社区进行精神卫生管理。今后,不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而且有心理困惑的普通居民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心理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设立专人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果社区医院缺乏专业人员,也允许外聘专业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而来自劳动保障部门的态度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障诊疗项目已经明确将各种医疗咨询排除在外,目前我国基本医保还只能做到“低水平,广覆盖”,报销主要面向器质性的重大疾病,是“救命钱”。不过,据了解内情的医保专家透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及医保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保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保障应该有一个乐观的预期,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对医保诊疗项目进行整理,相关调研的范围已涉及这一内容。该专家同时表示,医保制度保障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是新课题,也面临不少难题。由于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存在很多就诊和治疗的不确定性。比如同样是心理压力,有人去治疗是“救命”,而有人去治疗却可能仅是找人聊天。如何控制有限的医保资源不会被滥用,如何在医保制度上加以保障,对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及时适当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治疗,排解其心理疾病,这确实是一个新课题。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