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红河州:改制医院运转情况尚需摸底

2008-02-27 11:05: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06年3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始推进以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及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整合重组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国有控股、全员职工参股、全员职工持股等形式,迅速完成了全州公立医院的集体“转身”。

  被放大的样本

  在滇南中心医院门口,记者采访了一位来看病的居民,他似乎不太明白医院变成股份制后有何区别,只知道这所曾经的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已换了一块牌子,并且和当地另一家大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合并了。

  2006年9月,红河州最大的两家医院在政府主导下,宣布整合成立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新医院参照国企的方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变成了政府控股、全体职工参股的股份制医院,并设有医院董事会。

  卫生行政部门一位官员介绍说,改革设计者关于卫生资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把强的医院做得更大更强,加强基层卫生建设。通过这两个手段,重新实现卫生资源结构调整。红河州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罗荣说,滇南中心医院的诞生是强强联合,可以提高当地的医疗救治能力,至少老百姓看一些危重疑难疾病,不用再花五六个小时去省城了。

  但是,这家强强联合医院目前的运行状况是不是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卫生局表示,还没有展开相应的评估。

  红河被改制的公立医院,还有一个是国有资产退出、实现全员职工持股的弥勒县人民医院。这所有着55年历史的医院,通过股份制改革,从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全民所有制医院,摇身一变成了“由医院经营管理层持股51%,其余实行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医院,并正式挂牌为云南弥勒有限责任医院。根据医院资产剥离的情况,将股本金定为3000万元人民币,而9名董事会成员、3名监事会成员和38名中层干部的股权占到股本金的51%,332名医务人员成了股东。

  改制当年,弥勒县医院财务决算报告显示医院收入比年初增长3.16%。“医务人员收入一下涨了,而管理层更高,年薪达到几十万元。”一位熟悉该院情况的老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医院收入增加了,没有证据表明改革对医院有何不利,对医务人员有什么不好。”

  在采访中,一位基层医务人员直接表达了她的担忧:国有资产退出后,公共卫生服务会不会被“甩”到一边?

  在红河州颁布的改革实施办法中, 记者看到政府对改制后的公立医疗机构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有着清晰的规定:曾由公立医院承担的免费预防接种、高危孕产妇救助金等制度继续施行,县、市财政负责解决医疗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大背景下的“小”变革

  红河州地处中越边境少数民族聚集区,山多、林多,交通闭塞,大多数老百姓不富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

  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从改革倡导者之一,当时的红河州州委书记罗崇敏当年对媒体的一番讲话中可以得到解释。他说,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和卫生监管困难,导致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和卫生供给之间出现矛盾。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问题。

  调查显示,2006年,整个州卫生资产评估只有9000多万元,每千人口拥有病床不到3张;在全州1万多名卫技人员中,主任医师有42人,80%的资源集中在城市。

  相对薄弱的医疗基础,短缺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公立医院基本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这些都让改革者希望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多元产权格局,使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民营医院能够平等竞争,来加快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

  改革设计者认为,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卫生投入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比如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红河州卫生局基层与妇幼科科长龙秀玲介绍说,这几年政府先后投入 6000余万元,对乡镇卫生院、县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危房进行改造,并购置了5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同时启动千所卫生所建设,为每所新建卫生所安排资金5万元,改建卫生所安排资金3万元,加强农村三级网网底建设。

  记者在红河州蒙自县的乡村采访时看到,这里的卫生院通过近两年建设,面貌已焕然一新,该县雨过铺镇卫生院还盖起了三层楼。

  医院改制有六种模式

  2006年3月,红河州委发出《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决定》两个文件,提出了“取消事业编制,单位自主用人”,“取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等改革措施。

  上述文件规定,涉及疾控、卫生监督、妇幼卫生、乡镇卫生院、采供血等机构,被划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范畴,产权维持政府主导不变,纳入财政拨款。按规定,各县市还保留一所公立综合医院作为基本医疗服务机构,产权维持政府主导或国有控股形式,财政给予政策性补贴。此外的医疗机构,均被界定为非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红河州卫生局人事科科长张伟向记者介绍说,通过合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全州30所县级以上医院,被整合为25所。除了州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由国有企业管理剥离为州政府管理外,其余23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被划成6种类型完成“换装”:3所医院为国有独资的惠民医院;1所医院为国有独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0所医院为国有控股、职工参股;8所为非国有控股,医院管理层持大股,全员职工参股;两所三级医院被重组为滇南中心医院,4所中医院被并入同级人民医院,一所传染病院被并入疾控中心参与改革;1所医院公开出售或转让。

  目前这6种模式的医院运转情况如何?卫生局医政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医疗机构上报的数字并不完全准确,不排除随意性和水分的存在,所以无法提供给记者。记者从卫生局获悉的最新情况是,卫生行政部门正打算对改制后的医疗机构摸底调查,以便了解真实情况。

  赞许和争议如影随形

  改革的“阵痛”至今让参与这场改革的卫生行政部门官员难以忘怀。一位卫生行政部门官员向记者点评6种模式时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无论是国有独资,还是国有控股,都只是某种程度参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式,最后还姓“公”。而其他几种模式是值得探讨的,因为最终改变的是公立医院的属性。 

  当地一位卫生行政部门官员和记者有过非常深入的谈话。他说,这场改革行动迅速,从预案到启动不过4个月时间。从试点向全面改革推进的时间跨度太短,心态有些过急。此外,对县级医疗机构全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也颇具争议。县级医院本处于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顶层,作为县域内医疗工作的龙头,县级医院对乡镇医疗机构起着重要的医疗技术和业务指导作用。然而,一些县医院通过改革,或明或暗地变成了非公立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县医院的“脱网”,会不会动摇农村三级网络体系的基础?能不能保证三级网是一个整体?能不能坚持县医院的公益性?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也有卫生行政部门官员坚定地告诉记者,看红河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要孤立地看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还要看到医疗体制改革与整个改革是有机结合的。在自治州范围内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医疗网络与县、乡、村医疗网络建设,是在不减少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情况下,将更多资金投向基层,投向边远农村,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及医疗救助体系,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边远农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这位官员认为,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参考、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这场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责任编辑:姚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西部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困局

我国西部省份的药品虽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多半药品生产企业也已与国际接轨,进行了GMP改造,少则投入2—3千万,多则5—6千万人民币,药品的生产成本明显加大,但生产的还是那些六味地黄丸、板蓝根冲剂、阿莫西林等普药和仿制药。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