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上海国资》:新上药战略

2009-12-01 10:17: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10月15日,沪上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医药(14.74,0.11,0.75%)(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向在座媒体公布了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业务重大资产重组的方案,重组完成后,“新上药”将拥有包括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在内的完备的医药产业链<br>

  新上药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市场为逾6000家各种医药企业所瓜分,在16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为医药企业,但上证50指数(2460.679,-6.80,-0.28%)中竟然没有一家医药类公司。医药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怪现状。

  而这次为实现上海医药的重组,各方都做出了极大让步。以上药集团资产注入所获得的股权,其PE仅为16.07倍;而上海实业注入资产,其PE为14.12倍,对应不久前,国药控股赴港上市的50倍市盈率来说,各方都做出了巨大牺牲。上海市国资委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划是,到2012年实现2000亿元产值,而上海医药将成为龙头,并贡献其中的500亿元。

  重组前,上海医药为华东地区医药分销流通龙头,全年营收超过160亿元。而此次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即未来的“新上药”将在整合集团医药流通资产同时,进一步整合上药集团和上实集团拥有的核心医药工业资产,成为华东地区集医药工业和商业流通于一体的大型医药公司。

  上实集团副总裁兼上药集团副董事长杨锡生着重介绍了“新上药”今后在三大板块上的发展战略:

  医药工业:战略目标是,原创新药及品牌仿制药并举,建设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并不断优化产品组合,提升高毛利产品销售规模及盈利份额;

  医药商业:战略目标是,强化区域优势,拓展全国市场,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整合及并购:战略目标是,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营运质量;依托资本市场,加强收购兼并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透露,将以本次重组为契机,启动以3大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布局调整计划,即以大浦东为制剂产业基地、奉贤为中药产业基地、星火为原料药产业基地,集中与集聚生产资源,发展聚焦产品;利用集团内产品批文转移的政策,推进普药品种生产的梯度转移,扩大普药规模,同时在外省市收购或建设大宗原料药生产基地。

  他还表示,将工业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与分销渠道的扩张有机结合,形成工商一体协同发展的局面,扩大整体市场占有率,利用零售门店网络优势,提升新上药自有品牌非处方药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新上药”拥有药品生产批文超过3000个,在已经公布的307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中拥有198个,拥有独家品种156个,拥有“清凉油”、“六神丸”等中药保密品种8个,拥有“乳癖消胶囊”、“八宝丹”、“杏灵颗粒”等中药保护品种31个,拥有“信谊”、“雷氏”、“龙虎”、“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等驰名商标。新上药在中国医院终端拥有3800余家。

  据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1-6月上海医药备考合并的营业收入152.2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78亿元,每股收益0.44元,较重组前上海医药增幅分别达60.43%、1151.69%、257.54%。

  重组完成后,“新上药”将拥有包括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在内的完备的医药产业链,医药工业和分销业的比例约为1:2。据透露,重组完成后,公司医药工业板块整体销售收入将跃居全国前三甲之列。

  三朝更替 新上药回归

  伴随着“新上药”的起航,围绕上药集团背后的控股权纷争也尘埃落定

  市场对“新上药”的重组,寄予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而伴随着“新上药”的起航,围绕上药集团背后的控股权纷争也尘埃落定。

  曾经的“华源时代”(2002-2006):削藩集权

  曾几何时,上海医药工业的产值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划分,排在全国第一位,而今跌落为全国第5位。上海市国资委对于旗下医药资产重组的希望可谓十分迫切。

  上药集团的前身为1996年由上海市医药管理局翻牌而来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当时只有华谊集团一个股东。2001年2月,为改变股本结构,上海市政府特意为其引入了上工投作为战略投资者,上药集团由此改制为股份公司。但这两大股东的背后,实质还是同一个出资人——上海市政府。

  “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进一步实施产权的多元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

  因此,上海市政府重组上药的想法由来已久,曾先后谈过的企业不下6、7家,宝钢集团、云南红塔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哈药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皆赫然在列。

  2002年8月8日,上海锦江小礼堂,中国华源集团正式接手上药40%股权。在当日的签约仪式上,华源与上药的联姻,被誉为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联合重组。

  这次重组,是在上海市政府指导下按市场方式完成的,采取的方式是股权受让和增资结合。上药集团经审计后的资产约36.41亿元,股权受让价则按75%计算,华源集团从上海华谊和上海工投手中分别受让20%股权,占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出资11亿元人民币,成为上海医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控股上药。与此同时,为夯实上海医药的资本金,华源、华谊和工投3方面再按4:3:3的比例对上药集团进行增资,增资额达1.6667亿元。

  当时选择华源,上海方面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对此颇具期待。

  2002年年初,上药集团与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央企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曾有接触。但上海市政府考虑了税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后认为,与上药集团联姻的伙伴,注册地最好在上海。

  也有消息说,当初意欲参与重组的,有两家民企争夺者颇具实力,但毕竟医药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不同,上海方面更乐意让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进驻。而华源的第一大股东是财政部,并由中央工委直接领导。

  东方证券一位分析师对《上海国资》指出:当初让华源入主上海医药,上海方面的希冀是在体制、资金等方面借助华源的优势。

  “华源有23家股东,股权很分散,第一大股东也不超过10%,在集团层面既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还有国务院外派的监事会,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而上药集团只有两个股东,以前什么事都是由上面定。”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当时上海对医药行业爱莫能助的另一个问题是资金。此前上药集团的实质股东就是市政府本身,而在国资有退有进的大势之下,再由政府增加对医药行业投入,显然是不可行的。“华谊当时业务重点已转向化工领域。当时仅在上海化工区的总投资就将超过200亿元,哪里再来资金投到上药去?”一位知情者对《上海国资》分析道。

  反复权衡后,上海选择了华源。华源入主上药后,麦肯锡亦应邀进入上药进行诊断,得出的一大结论就是:改变上药集团的母子公司体制。

  当时的上药集团,母公司之下最深的跨度有7层子公司,子公司层层设障,集团母公司的管控职能几乎形同虚设。

  对此,当时的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有个形象的说法,“上药有大大小小几百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就是一个诸侯,一个董事会就是一道屏障,子公司创造的利润只是在纸面上属于母公司的,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只是因为某一层子公司的董事会决定当年不分红,母公司就拿不到这份利润。所以国有企业的很多母公司是完全空心化的。”

  在麦肯锡的推动下,华源通过对上药子公司的“削藩”来解决母公司空心化问题。3年间,上药裁撤了198家法人,留下的子公司合并为5大事业部。

  这些举措,直接有力推动了上药“瘦身”,关闭、出让、剥离了上药原来的兽药、农药、制药器械业务,“人药”领域里分散的5000余种产品得以收缩聚焦于26类领域。

  这些举动,对于上药集团利润水平的提升相当明显。据周玉成透露,华源进入上药集团的2002年,上药集团的净利润即以1.5亿人民币达到了其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则翻番达到3.26亿,2004年增长至5.05亿,同比增长56.8%。那几年,受药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行业增长率虽明显放缓,但上药集团每年的利润增长都约在50%以上。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