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葛兰素史克多高管被查 外资药企暗借旅行社行贿

2013-07-12 07:50:40网易财经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公安部表示,“现已查明,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外资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惹上大麻烦。随着一份措辞严厉的消息稿挂到公安部的官方网站上,有关葛兰素史克涉嫌在华行贿的传闻最终在7月11日被证实,罪名是“涉嫌严重商业贿赂和涉税犯罪”。

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高管涉贿被立案

  这是一次少有的针对外资药企的大规模警方调查案例,包括利用旅行社渠道、赞助会议等进行商业贿赂的黑幕将被揭开。人们会发现,外资药企受制于国外的反贿赂风险,不能像中国药企一样明目张胆,只能用更为隐蔽的方式行贿,最后东窗事发的讽刺意味更让人无语。

  葛兰素史克遭遇行贿危机 公安部证实已立案调查

  距离6月27日公安人员到访葛兰素史克(GSK)上海与北京办公室进行调查已超过两周,就在外界以为这件事情或已慢慢趋于平静之时,来自公安部的一则信息通报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到了这家外企身上。

  公安部7月11日证实,此次GSK多地办公室及高管遭调查,是公安部接到“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线索,而统一组织指挥长沙、上海和郑州等地公安机关所展开的。

  公安部表示,“现已查明,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在公安部的表述中,“该案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涉案数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现有证据充分证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和相关旅行社的部分高层人员已涉嫌严重商业贿赂和涉税犯罪”,公安部表示。

  对于公安部的信息通报,GSK7月11日晚间发给网易财经的回应中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表态,只是表示,GSK也是今日(7月11日)才通过公安部的官方网站,“第一次获知了此次调查的具体性质”,并称将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查工作。

  此外,GSK方面还用颇具公关性的口吻指出,“我们严肃对待所有关于贿赂和腐败的举报。我们会继续保持对公司业务活动的监督,以确保其符合葛兰素史克的合规流程。一旦发现了类似的行为,我们将会迅速采取行动”。但对于涉案员工的情况,GSK方面向网易财经指出,将不做任何评论。

  公开资料显示,葛兰素史克是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其市场在抗生素、中枢神经、呼吸和消化系统四个治疗领域占主导地位。在中国目前拥有超过5000多名本土员工,1个全球全功能的研发中心及6家生产基地。

  这家进入中国超过20年的全球制药巨头,最近几个月在中国过的极不平静,论文造假、商业贿赂等负面事件,让这家英国公司名誉扫地

  据网易财经了解,此次调查事件始于今年6月,6月27日晚间,有公安人员进入GSK上海公司财务总监办公室,查封账本并带走了外籍财务管理人员。6月28日,长沙市公安局通过官微证实GSK有员工正在接受长沙警方的调查。

  此外,据外媒报道,葛兰素史克被举报是“内斗”所致,举报人来自GSK中国区内部。报道指出,早在今年年初,GSK总部就收到了来自中国区的举报材料,举报内容涉及在中国市场推广中的商业贿赂和超适应症治疗等行为。GSK在进行了一轮调查之后,并未发现任何不当之处,并在5月份解除了警报。

  然而,5月13日,又一份举报材料寄到GSK董事会,GSK再次开展调查。根据外媒获得的举报材料显示,GSK涉嫌在华推广产品“保妥适”期间,向医生许诺回扣。并称GSK中国中枢神经药物部门制订了名为“瓦西里”的行动计划,许诺向医生提供回扣,并在各种学术会议期间支付500-1000元的少量现金,以酬谢他们开出处方。

  外资药企“旅行社”模式起底  学术会议成为焦点

  公安部此次将GSK案件定性为,“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GSK利用“旅行社”渠道进行商业贿赂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疑惑,对此,另一家跨国药企巨头的一名高管王俊(化名)向网易财经介绍,很多外资医药公司表面在财务规定上,除了差旅费、宴请费、和学术会议外,绝大部分费用是不允许的,比如说演唱会、出国旅游等,“但实际上,许多研讨会里面都包含这些内容,这就是旅行社的作用”。

  据他介绍,一般大型的旅行社都有承接会议的业务。“这些会议你可以在华山开,也可以在阿尔卑斯山开,医药公司合规部门需要的只是一张正规的会议发票,谁也不会调查这张发票背后有多少个合规和不合规的项目”,这位高管介绍。再加上旅游社在交通、住宿、会场预定、演出等方面优势,逐渐成为医药公司的首选。

  至于此次GSK被公安部立案,王俊向网易财经表示,从他的角度来看,GSK此次是因为做的有点过分,“他们向总部申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会议,对于申报的专家学者进行打点,再通过旅行社高层,甚至不通过旅行社,搞到相应的发票。有时候,一个假的学术活动,搞到几十万是非常轻松的”。

  另一位外资药企的医药代表也向网易财经介绍,一般来说,医生是有参加学术会议、医学研讨会等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的,但国家及各地政府是不会提供这些资金,也不会组织这样的会议的,“一般来说都是医学会等组织出门组织这些会议,而医药企业则是出钱赞助这些会议”。

  学术活动,同时也是外资公司最喜欢做的活动,也是最冠冕堂皇的推广公司药品的合理途径,小到医院的科室学术活动,大到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的学术活动,费用从几百到几百万不等,“据我了解,就有GSK的销售人员从公司允许的会议里,去套取费用,来支付回扣或者其他类型的公司不允许的费用”,上述医药代表称。

  据网易财经了解,中国医师协会是中国承办各种医学研讨会最多的组织,该组织下设各科室的医学分会,每年各种医学会议近百场,其中大部分均与外资医药企业有关,其中就有葛兰素史克。

  当网易财经向中国医师协会负责宣传的张女士问及此事时,她却信誓旦旦向网易财经表示,“我们的网站上所挂的会议,没有一个是和葛兰素史克有关的”。但当网易财经向其指出,其网站确挂有相应活动时,她却改口向网易财经表示,“葛兰素史克赞助我们活动有什么问题吗?哪一点标明它赞助的活动是违规的?”

  网易财经发现,在此次公安部披露的信息中,提及此次涉案及被被捕的人员包含旅行社的高管。而据网易财经调查,GSK很多会议是由中旅国际旅行社承接的。不过该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在回应网易财经询问表示中旅有很多分公司,具体情况也不太清楚,且不方便在此时对外界表态。

  调查恐难以触动外资药企利益 商业贿赂弥漫整个行业

  对于此次“葛兰素史克案”对于外资医药企业影响,王俊向网易财经指出,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此次GSK的事情发生后,我们也就是关注了一下,都没有向一线医药代表正式通报这件事情”。

  王俊指出,早在两三年前,业界就传出会有针对外资医药企业的商业贿赂调查。据他了解,当时包括辉瑞在内的多家外资医药企业就开始收紧和重视合规的事,“此后更是大会、小会、各种培训都会强调合规的事情,所以此次GSK的案件对外资医药企业的影响不大”。

  上述另一家知名外资药企的医药代表也向网易财经表示,GSK的案件并没有外界传言的“引起外资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他表示,由于GSK此次“东窗事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企业内部高管斗争,牺牲的一方心里不平衡而产生的行为,“这个不是每个企业都有,也不是普通员工能够拿到的资料”。

  此外,他还向网易财经表示,外资医药企业并不应该成为商业贿赂“重灾区”,“如果你去了解,你会发现如果说外资医药企业是100%有问题的话,国内的医药企业就是200%的有问题”。

  他直言,医院所销售的药品很大比例都是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我们在去医院拜访医生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碰到国内医药企业的医药代表直接将厚厚的现金塞给医生”。

  王俊也向网易财经坦言,外资医药企业受到总部的约束,很多时候只能用学术会议等方式拉近与医生的关系。但国内的企业则不会,他们不会赞助什么学术会议,而是把这些费用直接变现给医生,“外资医药企业很多也想规规矩矩做生意,但是医生不会认”。

  一位不愿具名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高管向网易财经表示,跨国药企由于面临海外反贿赂的风险,从出发点来讲,是不愿意给医生商业贿赂的。在合规风险下,跨国药企近年来也确实在打击公司员工的商业贿赂行为。

  但他同时指出,所有的跨国药企都陷入了一种矛盾,“一方面,公司层面或许是真心实意地追查商业贿赂行为,但另一方面,员工迫于业绩压力,又不得不行贿的路径”。据悉,许多医药代表的收入是由基本工资与销售提成组成,销售提成在收入中的占比很高。

  有医药行业人士还指出,现有市场机制和法制环境难以令跨国药企“合规”行事。在“以药补医”的体制下,跨国公司动辄数百、上千甚至过万的进口药已成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跨国药企为了让医院和医生协助销售药品,往往会以各种名目给后者好处。商务部统计,作为商业贿赂的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医药行业全年税收16%。

  据网易财经了解,同样一种药,从不同药厂生产出来,其最终差价甚至能达到数十倍。医院要谋生存,就会考虑从医药这块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决定使用哪一种药的,则是手握处方权的医生。在这样的体制下,药厂、医院、医生间会很自然地形成一条利益链,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决定了到达患者手中的药物,是来自哪一家药厂的产品。

  有分析师指出,要想从根源上限制国内医疗行业商业贿赂的行为,则应该放弃“以药养医”的思维模式,坚决实行医药分离,“但这条路还很长很长”。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