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9月9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公司举行了新品发布会,除了6代苹果手机,新型智能手表iWatch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详细]
要选出这两年最时兴的医疗高科技产品,非可穿戴医疗设备莫属。综合国内外报道,我们选出了最可能影响未来医疗的10款可穿戴设备。[详细]
市面上还有许多“内敛”的可穿戴设备,甚至相当时尚,很难被人看出它竟然是一款智能设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低调”的产品吧。[详细]
8月份在上海召开的2014蓝牙亚洲大会上,小米、华为、李宁等众多厂商纷纷推出各自带有健康数据搜集、病患监控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意欲“跨界”健康管理。看来众多企业都瞄准可穿戴市场,那么,全球又有哪些企业在争夺这块蛋糕呢?
从事互联网安全的360公司于2013年末宣布首选儿童安全领域,涉足可穿戴领域。[详细]
与传统药物相比,电子药丸具有全新的医学概念和独特的医疗机理,它是一种纯正的绿色药物。[详细]
英特尔在今年三月份宣布完成收购了旧金山可穿戴技术公司Basis Science。[详细]
9月15日 ,美敦力宣布在美国市场上市SEEQ移动式心脏远程监测系统(MCT)。[详细]
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可穿戴设备也藏有不少安全隐患,只有给其加上安全的防护盾,才能让这一市场持续蓬勃健康发展。专家认为,安装防护软件是必须的,这样能避免因设备本身感染恶意软件而导致数据泄露。[详细]
“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方面测量,不少可穿戴设备已轻松实现,可谓同质化严重,但如何管理、处理健康数据以及进行价值挖掘,却鲜有产品做到位,人性化、专业性都有待提升。”一位行业观察人士称。[详细]
尽管可穿戴医疗的前景很美,但其价值并未真正显现,已面世产品与用户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韩国一家网站曝光的三星智能手表的销售数据显示,其日销售量仅为800~900台,远低于预期,主要因为价格贵。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价格,产品的用途、功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会影响购买欲。
总结起来有三大原因。一是非必需品,可被替代。比起智能手机,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手环等并不具有颠覆性,也因此遭到冷遇。以手环为例,索尼的Core手环与雷蛇的Nabu手环都可以记录睡眠时间和跑步、走路距离,但许多手机,甚至非智能化的计步器也有这些功能。ABI分析师弗卢德说:“智能手表复制了智能手机的功能,虽然技术趋于成熟,但在商业上还不可行。”二是不太实用,弊端太多。三是宣传夸张,更像炒作……[详细]
穿戴设备必须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并能够带来增强用户体验的效果。这种设备需要有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并且起码具有一个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详细]
可穿戴设备往往输在细节郭源生说:“健康一般赢在理念上,但往往也输在细节上。”说到可穿戴设备时,郭源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详细]
可穿戴设备在世界范围内缺乏行业标准当前可穿戴设备能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很小,问题的根源在于可穿戴设备在世界范围内整体缺乏行业标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