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举
顾磊先生认为,这次由39健康网倡导发起的“2007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活动,对于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民众的健康意识,都是一个创举。但同时我感到更加欣慰的是,在这次评榜活动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医疗行业的新兴力量——民营医院的关注,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评定,这既体现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更体现了39健康网的睿智!在此,我仅代表华夏(中国)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向这次活动表示祝贺,并预祝它圆满成功!
三个转变
顾磊先生介绍说,民营医疗的发展风风雨雨走过了20多年,虽然褒贬不一,甚至更多地是呈现出负面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经历了几次大的整顿和舆论洗礼之后,这个行业板块却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也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所致。我认为现在的民营医疗市场有三个大的转变。
第一个变化是,从原来的经营导向转向品牌导向。民营医疗的“经营”是这个行业的独门绝技,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精华所在。对经营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对医护质量和医院管理的关注,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医院经营部在医院中的地位看出来,经营部的建制往往在医院各职能科室之上,有些地方,甚至凌驾于院长之上,可见,经营对于医院来说,是整个医院的核心部门,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其实质就是对利润的快速追求和短期回报。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广告限停和市场急速疲软之后,民营医院对医疗品牌的认知和追逐度逐渐加大,这可以从广告宣传的形式和活动的内容上反映出来,譬如将医疗的广告和活动与时下民生的热点及国家的健康事业紧密结合,更体现出通过内部提升提高管理强化技术和服务,努力缩小宣传与实效之间的差距,以建万年老店的长线思维取代短期操作的模式,出现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进入良性循环的医院。
第二个变化是从规模增长转向价值增长。以前谈到某集团某老板的实力,总是以拥有多少家医院来体现。注重规模的大小。现在往往更关注医院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医院不在于大小,关键是看它有没有形成自已独特的优势。从资本的角度看就是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赢利模式。前几年一些民营医疗集团被医疗市场表面的繁荣景象所迷惑,盲目扩大规模,一下子开出若干家大规模的综合型医院,而忽视了或者说断层了技术提升、管理到位、团队建设等环节,以为只要有广告就会有市场,致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另一些医疗集团则利用市场整顿、广告无效的外部环境,下工夫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缩减诊疗范围,把所有优势集中在一些专科建设上,随着技术提升、专家提升、服务提升,即便在没有广告的情况下,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口碑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所谓“价值增长”,那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是内涵提升的必然结果。
第三个变化是从彼此模仿转向创建模式。民营医疗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模仿性特强,大到医院形象、经营策略,小到广告样式、活动形态都可以一夜春风,南北互现,其好处当然是复制成本低,短期见效快,但往往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从医院长远的发展看,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品牌路线、模仿中往往只能取其皮毛,不得精华。这种现象已经为许多民营集团的决策者和管理层所关注,并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一个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强调创建模式,强调复制,把一家成功医院的一些理念、策略、形象及其运行制度等等,予以提炼、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形成一套可执行的模板,进行异地复制,在复制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作调整,但万变不忘其衷,医院的理念、风格、优势必须传承。这样做既能形成品牌连锁、品牌扩张,又易实现资源共享、成本降低。这种模式更多地是体现在专科建设上。目前比较成功的除了口腔、眼科外,一批妇产系列、女子系列、男子专科系统也正在成熟和成形之中,虽然,椐我了解,目前一些专科模式的建立和扩展过程往往是粗线条的,缺乏整合和提炼,也没有一个可以“拷贝不走样”的模板,但这种意识一点会把这个行业带向新的希望。
广州地区颁奖典礼将于1月21日下午14点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欢迎行业同人及各界媒体莅临参与。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欢迎转载,转载方请明确注明出处及链接,或完整保留此版权信息。
(责任编辑: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