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1512亿元资金,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另一个层面上表明,我国医药产品的转型已开始快马加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并驾齐驱,而且更为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1512亿元资金,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另一个层面上表明,我国医药产品的转型已开始快马加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并驾齐驱,而且更为关键。
“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所蕴含的一些粗放式经营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水平和监管工作能力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还有一定差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曾在一次会议上说,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多、小、散、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制度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使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附加值偏低,国内企业与跨国药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制剂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举步维艰,原料药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中药多以附加值偏低的提取物出口,经济效益低下。
国内制药业的创新应该是更直接、更实际、更有可能的创新,不但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还应该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等。出口产品要注重增加高端制剂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要保障13亿人口用药的供应,致力于普药的质量控制和剂型创新。政府部门应引导资金投向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品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提高高能耗、低水平的剂型仿制门槛。药品监管部门应构建产品质量、配方投料、生产工艺、生物等效、成分有效四位一体的控制体系,坚决杜绝低限投料、替代投料等行业劣行。
(实习编辑:陈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