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药企中庸,不愿上还是上不去

2008-12-23

核心提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纷纷向中国求助,中国则表示以“务实负责”的态度和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危机,这表示中国已经具备实力在全球舞台中和列强起舞。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联想、海尔、中兴、华为等著名企业已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却没发现中国药企在哪里?

  身份不明,老总求稳

  中国药企在世界制药巅峰缺位的事实,表面原因有二,一是国有药企领导人思想观念陈旧,例如小农意识,它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和宗派亲族。又如官场思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企分开”后,国企领导人开始学着独立,但“官场思维”却像“辫子”一样老也剪不掉,主要表现为:1.与一线医药代表相反,目光向上;2.做表面文章;3.权力寻租;4.面子文化,为尊者讳,员工心智奴化。二是激励机制跟不上市场发展,当金融公司老总拿着几百上千万薪酬的时候,国有药企老总的公开收入却少得可怜。

  深层次原因其实是国有药企老总的身份不明,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属于谁”,不知道“我为了谁”,奋斗的目标很容易定,却找不到为之奋斗的理由和动机。

  国企是国资委的吗?表面上看,国企的出资人是国资委,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但它对国企的贡献只是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国资委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资人。“利改税”政策之后,国家只收税,不要求国企上缴利润,实际上放弃了出资人的权益,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也经常不考虑国有资本的收益,甚至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例如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政策性负担,可见,国资委经营国有资本的目的并非是获得资本收益。

  那国企是不是法人的呢?《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只拥有经营权,肯定不属于法人。但国企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完善,又体现出企业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并不关心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经营好可以继续发展,经营不好可以倒闭。

  药企中庸,不愿上还是上不去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似乎又是企业法人的。

  我们经常讲“人民当家作主”,那国企是职工的吗?目前,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人力资源市场化的推行,职工和企业是被雇佣的和雇佣的关系,企业明显不是职工的;同时,国企职工要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要经职代会通过并做出决议才能实施,似乎在行使着董事会的权力,似乎国企又是职工的。

  国企归属、存在的目的好像很明确,但又很不明确,那国企的领导人怎么能找到归属感呢?国有药企老总又怎么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呢?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无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自己的身份就永远是个谜。

  [析]药品供销是市场化很充分的竞争性领域,“有退有进”战略中属于“国退民进”范畴。药企太多,监管太难,但国家又碍于市场化机制,不能直接关掉部分企业。所以最近几年,国家所有的政策目的都是提升行业门槛,加强行业集中度,例如GMP认证,医改意见稿中的“定点”等。

  治企如治国,在千年儒家文化的沿袭下,君明则国盛,因此有贞观之治,有康乾盛世;君昏则国乱,因此有阿斗的乐不思蜀,有清末腐败造成的百年耻辱。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族,盛衰之变皆悬于一人之念。如此说法并不极端,千年历史,案例不胜枚举。

  国有药企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有许多通病,但不论什么病,企业领导人总逃脱不了干系。企业发展与领导人息息相关,领导人只想做100个亿规模的“商业帝国”,它就不可能成长到500亿;领导人想升迁或有其他心思,只求任期内平安无事,那就只能看到销售额和利润率“稳健”增长;领导人如果总有被人取代的危险,那企业就不可能有长期的战略性投入;领导人如想全面掌控和深度集权,那现代治理结构和管理流程就落实不到位……

  对自我的迷失带来的是对自我的寻求,为了能够改制,老总想尽办法减慢发展速度,这样自己才能低成本拥有股份,但这样做的同时,对“上面”还要有交待,不至于功未成而身先死;没有希望改制的,就严格控制,使企业“稳步”发展。因此,许多国企只有上级的年度考核指标,而没有企业发展目标;只有短期计划,而没有中长期规划。只要没改制,老总做不成股东,或者没有实现股东多元化,老总的身份就不会明朗,就不知道自己的奋斗是为了谁,当一个群体的思维都是这样时,老总们迈向巅峰的动机就缺失了。

  我们静待制度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起点太低,民企赶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制药行业开始出现民营企业,为我国制药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目前,天士力、复星、扬子江、先声等一些优秀民营制药企业正以其出色的营销能力与费用控制能力打造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在医药行业异军突起。纵观行业统计数据,我国民营制药企业的利润增幅常常超出国有制药企业许多。公司运营效率、清晰的产权,都使民营药业成为中国迈入全球制药企业巅峰的希望。

  但是,民营医药企业有许多弱项: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缺少资金支持,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够规范,信誉不强,专业人才匮乏,这些都需要在规模、利润、品牌美誉、运营、研发等方面的改善中逐步得以改进。

  几千年的谋略沉淀与现代系统思维的整合,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一系列软环境得以改善,为民营药企迈向巅峰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在宏观的环境中,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一直在得到改良。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三次修宪,民营经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内容彻底打消民企的顾虑,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国家的创新环境在改善。民营企业中的大部分是中药企业,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论突破和基础研究突破是中药企业腾飞的基础。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从此“创新”成为中国战略;同年,国务院16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近期“组分中药”成为新闻热点,因为它是中药新药研发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希望。

  [析]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笔者相信,假以时日,首先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定是民营药企;在全球市场迈向巅峰,与列强共舞的,一定是民营药企。我们需要关注、耐心和等待。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