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九洲体育馆,忙得很,这边受灾群众太多,听不清楚,不和你说了。”这是57岁的胡开华留给家人最后的一句话。
5月14日晚9点多,绵阳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门口,忙碌了8个多小时的胡开华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
5月16日上午9点,胡开华走了。消息传来,熟悉他的人都扼腕叹息:“一个好人走了。”
但人们更为他奋不顾身服务灾区群众的精神深深震撼。
主动要求去北川救灾
14日中午,胡开华得知灯塔社区组织20名志愿者去北川抗震救灾,连忙赶过去,挤进报名的人群中。
都是知根知底的老邻居,邓家福知道,肯定拗不过他,考虑到平时胡开华的身体很好,就同意了。
“早知道这样,说什么也不会让他去的。”昨天下午,邓家福对记者说,本来只要20名志愿者的,大家一看胡开华要去,都争着要去,“他们说,胡开华年纪大,都能去,为什么他们不能去,最后,去了38个。”
接到父亲的电话,小儿子胡文明才知道父亲要去做志愿者。“电话里,爸爸说做志愿者去北川救灾,也没说啥时回来。”等胡文明跑到镇人武部时,老头子已经换上了迷彩服,正准备上车出发呢。
没多会,胡文明又接到父亲最后一个电话:“改去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了。”由于震后信号不好,胡文明再也没能打通父亲的电话。
“搭个大棚子,大家都能住”
在胡家东边,是一处近百平方米的大帐篷。这处帐篷是胡开华5月13日和小儿子一起搭建的。
昨天下午,记者看到,帐篷里密密麻麻有近20个铺位。“我们和胡开华是邻居,那天,他搭好这个大棚子,就喊我们一起过来住。”帐篷里,正在里面休息的一居民说。
一开始,胡文明觉得搭个棚子自家够住就行了,不用搭得太大。可胡开华一瞪眼,说:“肯定要搭得大一点,要不那么多人不够住。”
胡开华所说的,是邻居们。当天下午,棚子搭好后,里面足足有20个铺位,大家都住进来了。
“父亲做的事,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做的”
14日下午1点多,胡开华赶到九洲体育馆,由于受灾群众人数众多,他被安排协助维持秩序。下午,他接到大儿子胡文军的电话,说了两句后,匆匆挂断。
“我劝他不要去北川,在体育馆帮帮忙就行了。他说在体育馆,忙得很,不和你说了。”挂了电话后,胡文军还是有点不放心,就给同学王平打了电话,“王平也是志愿者,和我父亲一起,请他帮忙照看一下。”让胡文军没想到的是,这是他和父亲最后一次通话。
14日晚上8点多,胡开华已经在九洲体育馆忙碌了近7个小时,晚饭都没顾上吃,这时有人给胡开华发了一份盒饭。恰巧一位灾区老太太过来,胡开华转手就把盒饭送给了她。
晚上9点多,胡开华在门口正忙活时,突然一头栽倒。
随后,胡开华被紧急送往绵阳市中医院,连续做了两台手术,可他再也没醒过来。16日上午9点,胡开华走了。医生说,胡开华是突发脑溢血。
“说实话,我不觉得父亲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去做的,这是人性的正常反应。”胡文军说。
(责任编辑:黎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