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有15个省市相继推出了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措施,但社会资本办医依旧面对医疗服务总量不乐观、缺乏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的环境等现实困境。
提高医疗质量是根本
那么,社会医疗机构该如何提升整体水平、满足百姓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真正起到政府办医的重要补充作用。
关键是人才。
有专家建议,尽快尝试医生多点执业,是提升民营医院学科水平的关键所在。公立医院医生可坐诊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医生也可前往公立医院,打通人才壁垒、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
据了解,在国外,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在医院间流动,同时在多家医院注册行医。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则认为,应改革医师管理制度,明确医师的自由执业权。通过医师协会对医师进行注册,建立医师执业水平评价标准和考评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双向选择的机制。
中国的大量的医生特别是好的医生,之所以迈不出这个步伐,原因之一是公立医院的福利待遇,现在并没有把它社会化。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指出,职称、编制等公立医院改革措施不到位,无法将医生推向市场,是社会资本办医的关键障碍。“医学院毕业的同学进入到公立医院叫国有事业编制,退休后与企业编制的待遇差别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已在社会办医疗机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社会办医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并且正在酝酿将把市属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成为自由身,没有后顾之忧,以推动医生多点执业。
经过近2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民营医院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
北京大学教授刘国恩表示,虽然出现了一些害群之马,但是民营资源进入市场,是大势所趋。只要给予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民营资本总能在医疗市场找到适合的生存发展方式。
要想民营医院的春天真正到来,除了需要国家对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外,还需要民营医院自身“强身健体”,给百姓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