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表明,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最多,达到2574例,占总数的54.55%;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紧随其后,共671例,占总数的14.22%。
分析显示,导致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排在前十位的药物均是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有关负责人指出,抗生素的滥用理当警钟长鸣。
据介绍,报告的不良反应病例中,4683人已经治愈或好转,占总数的99.2%。此外,有26人最终不治而亡,有10人不同程度地留下相关后遗症。
从去年起,湖北省开始公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相关部门对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去年8月份,湖北省曾公布上半年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下半年,报告的不良反应报告例数共3409例,比上半年的1310例出现大幅增加。
解读
中药并不绝对“安全”
在全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671例,占总数14.22%。而去年上半年的这个比例是12.9%。
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中,主要是中药注射剂。他表示,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呈快速上升趋势,客观上说明“中药并不代表安全”。
这位负责人说,中药注射剂相对于中药的其他剂型来说,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它弥补了中药传统给药途径在抢救某些危急重症时存在的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患者都认为,相对于化学合成的药物,中药要安全得多。某种程度上,造成对中药的盲目认同。
但由于制剂质量控制问题、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使得原有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运输储存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使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居中药制剂之首。
打疫苗应“量力而行”
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方便、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疫苗在使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上升。
去年,因药物不良反应的26个死亡病例中,怀疑涉及的药品共31种,其中13种是疫苗。这13种疫苗中,又有8种是狂犬病疫苗。后期调查发现,这些狂犬病疫苗质量均是合格的,而且部分尸检结果显示,死者已产生抗体,因此导致具体死亡原因不明。
有关负责人指出,在疫苗的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接种者的实际情况、严格的程序进行接种。
不良反应威胁儿童
近年来,由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威胁到儿童,且比例相当高。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0-9岁儿童有509例,占总数的10.8%。“相对于成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更难以监测。”该中心负责人指出,成人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描述不适,并积极寻求治疗,但儿童却很难明确表达自身感受,这往往导致延误治疗。(本报记者卢水平)
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前十类药品
排名 药品通用名 例数
1 克林霉素 212
2 头孢曲松钠 187
3 左氧氟沙星 162
4 头孢哌酮钠 160
5 阿奇霉素 140
6 氧氟沙星 137
7 头孢噻肟钠 135
8 加替沙星 116
9 头孢呋辛钠 94
10 甲硝唑 66
10 阿莫西林 66
合计: 1475
(责任编辑: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