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正文

CRO企业图谋“群龙出海” 行业层次渐明显

www.39.net  2007-12-20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07年创业投资论坛上,上海生物芯片公司高调宣布正在筹备海外上市的工作,如果一切顺利有望明年登陆海外证券市场。记者获悉,在上海张江药谷,目前已经有4家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准备上市,上市地点都锁定于海外。

  群龙意欲出海

  “我们也许会成为继药明康德之后第二家在海外上市的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上海生物芯片公司高级副总裁金刚先生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正在遴选帮助我们登陆海外市场的机构,并且确定在哪个证券市场上市。”记者通过外电报道了解到该公司的主要意向是纽交所。

  比起药明康德,上海生物芯片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事实上,上海生物芯片公司是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所在地,业务范围亦并不局限于生物芯片,而是涵盖生物医药外包的方方面面。

  上海生物芯片在2007年承接的外包业务约350万美元,而药明康德则有望达到1350万美元。但兼任美国分公司美科喜生物总裁的金刚信心十足地表示,预计2008年公司所承接的外包合同额将跃至1000万美元,2009年更会翻番至2000万美元。

  不仅仅是药明康德和上海生物芯片这类规模庞大、拥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型CRO企业,小型CRO企业也在近两年里呈现出高歌猛进的势头。上海睿智基因化学研究公司,一家在张江药谷的CRO企业,其研发合同收入连续几年翻番,成立5年来收入从最初的10万元增至目前的200多万元。睿智基因今年年初宣布筹备上市,预计明年将登陆日本证券市场。

  中国CRO企业的成长同国际医药市场研发外包“风力”增大关系密切:目前240亿美元的研发外包市场,预计将以15%的速度增长。美国JP Morgan公司的数据显示,在跨国制药企业中,目前外包占据研发投入的33%,预计在2009年将达到41%。

  外包潮涌向亚洲的趋势十分明显,海外一份对185名制药企业CEO的调查显示,72%的跨国企业考虑将药品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业务移往亚洲。与此相匹配的是中国的生物医药科学家回国潮和CRO企业的兴起。

  海外土壤之优

  据张江药谷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许多CRO企业在做企业介绍时都把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保守地估计,张江药谷共有药物研发外包企业40~50家。

  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些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不约而同地把上市地点选在了海外,原因何在?

  目前CRO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国际客户,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挂牌亮相,能够为更多的国际客户所了解。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投资者资本套现的潜在需求。

  最早进入中国致力于生物医药企业投资的美国投资公司ChinaBio的CEO Greg Scott表示,希望所投资的公司能在美国上市,因为他们在华选择投资企业的标准往往就是依照美国投资者的口味,在美国上市必然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并且,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在本国有更丰富的上市操作经验。

  此外,相较于国内,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大众投资者,海外对于研发外包的理解度更高,因而资本流入就更为容易。海外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民主党胜出,制药企业昂贵的药品价格将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制药企业不得不先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将研发外包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低成本而又高品质的国家。

  行业层次渐明

  海外上市对于医药外包行业来说是增加一条融资渠道,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更为清晰的产业轮廓,进入了一个竞争话语权更为鲜明的阶段。

  以往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的融资途径大致分为自筹资金、风险投资、私募资金和政府支持资金等。在企业初期,所需要的资金不多,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的进入,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业务量激增和市场机遇特别好,需要扩大规模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大的资金缺口。此时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往往会建议通过上市实现资本的增值套现而非继续投资。

  “真正好的企业有稳定先进的技术和团队,不论在哪个阶段都会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但不同阶段资本投资者会有所不同。只要是资本,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就不得不考虑退出机制,而上市是普遍被推崇的。”一位正在为企业寻找投资者的CRO企业负责人表示,药明康德的成功上市给国内CRO企业募集资金带来了积极效应。

  通过海外上市募集资金加速发展,给上市的CRO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优势,将能形成一批核心的企业,“一方面自己完善业务链条,另一方面组成企业联盟共同接单,或者把客户介绍给业务互补的CRO企业。”金刚如此规划未来,并将其在美国的分公司定义为“中美CRO的桥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小型CRO企业依旧挣扎在生存线上,困囿于资金、市场、人才的多重难题之中。除了自身完善产业链,企业联合亦是解困之道,如北京ABO产业联盟和上海桥生物医药公司等,孤立的CRO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

(责任编辑:李俊皓)

  • 网友评论发表时间
昵称:
内容: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