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药材再度涨价 浮现储备与补贴“短板”

2011-05-19

核心提示:为解决中医药价格波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政府考虑采取中药材战略储备措施来对中药材短期价格波动进行调控,并进一步采取中长期药材资源保护和发展战略,以彻底解决中医药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困境。

  期盼政府储备

  近年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药材的非正常价格波动和野生资源匮乏问题,已经给整个中药产业带来较大的发展掣肘。

  国家发改委4月份发布的《2010年中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显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2010年中药制造业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产品销售收入、资产、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对外贸易稳步回升,行业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据发改委统计,2010年,我国中药制造业资产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近5个百分点;生产企业2300多家,比上年增加1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50万人,增长7.6%左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增长16%左右。

  2010年,随着需求稳定增长,我国中药行业产销情况比上年明显好转,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172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全年产成品资金占用约2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比同期产值增速低16.5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产业局面下,药材问题成为一些业内专家最大的担心。

  首先是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孔箭认为,政府应考虑建立药材储备制度。因为信息的不通畅,药农在种植上仍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产品规划,产业的长远资源管理不够,药材价格出现波动比较正常。而通过政府投入不大的资金,可以在市场上建立一定的药材储备,在药材减产时平抑价格,稳定市场,也能够避免成药质量波动。据了解,国内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已经考虑通过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建立药材储备。

  质量从“地里”抓起

  药材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是种植产量和质量。孔箭指出,由于中央加大粮食补贴,农民种粮比较有保障,而种中草药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经验,基础研究也相对不足。此外,近年的林业资源保护政策等均带来药材产量下降,如黄柏、杜仲、茯苓等药材在林业资源保护加强的影响下,种植受到限制,产量逐年下降。

  我国中药材GAP认证首席专家、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授周荣汉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关注药材质量与资源问题。面对记者,周荣汉指出,中药材质量是在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中药的问题很大部分也是农业的问题,目前监管集中控制于中药材生产的末端,但至此药材质量已经形成。

  中药材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是在土里面种出来的。没有把握生产全过程,就生产不出安全有效的药材。必须强化全过程监管,这涉及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国家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需要很好地协调和参与。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