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谣言是如何成为“谣盐”的?——全国食盐恐慌性抢购的幕后
或是因为盲从,或是为了从中获利,通过网络和手机散布食盐被污染的消息,如瘟疫般迅速传遍中国大地,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食盐恐慌性抢购。
这已经不是中国的日用消费品第一次因为个人的言论不慎、或者游资的恶意炒作而奇货可居,并出现全国范围的恐慌性抢购了。从去年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到几天前的“谣盐”,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
市民讹传谣言 抢盐推高股价
“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3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一电脑公司工作的陈某在网上聊天时看到了上述信息后,未加思索便用网名“鱼翁”将该信息复制并转发。
此信息被人们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互联网手段等广泛传播。电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16日、17日当天,浙江全省的通话量出现爆炸性增长,话务量主要集中在16日傍晚。
从16日起,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市民纷纷前往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抢购食盐,导致这些地区当起食盐的销售量相较平时猛增了10几倍。随后,这股恐慌性的购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仅仅是现货市场,这股恐慌还直接体现在了股市上。17日受市场牵动,A股市场中的云南盐化等相关盐业个股放量大涨。3月17日,云南盐化开盘涨停,收盘报15.10元,且成交量较前日再度放大;以盐加工为主的兰太实业继3月15日涨停后再封涨停板;而作为生产盐的替代品,涪陵榨菜股价也在当日急升7.41%至25.36元。
百姓恐慌从众 游资或为推手
为何仅仅是一些小道消息,便让大家陷入慌乱?反思谣言的生成机制和快速传播的原因,专家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浙江省网监总队队长丁仁仁分析认为,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这为信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创造了基本条件。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