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篇
真假藏药的比例竟达1∶10 ——
“什么药好卖,就会被假冒”
据相关部门和企业反映,藏药中“什么药好卖,就会被假冒”,造假已呈泛滥之势,对藏药的产业化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几乎所有藏药企业的知名产品都遭受着假药的侵害。记者翻阅了从内地某全国大型药品招商会上搜集来的违法宣传单,青海知名藏药企业的名号和产品几乎全部“榜上有名”,而实际上青海藏药企业和产品并没有多少真正参加这次药品招商会。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仅青海、甘肃就发现假冒藏药厂名40余家,盗用已有藏药厂名20余次。
咸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很多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分子通过在一些大型药品招商会发放宣传单或者建立网站进行“招商”,在地下工厂加工药品及包装,随后通过邮电、铁路等渠道发货,藏药市场李逵、李鬼鱼目混珠,人们的用药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真假藏药争食“市场蛋糕”
假药给藏药生产企业的带来的损失究竟有多大?一位生产企业负责人用“不可估量”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保守估计,市场上真假药的比例在1∶10并不为过。
他介绍说,有些不法分子以代理商的身份通过正规渠道从厂里进10件货,套取了整套的资料,然后他就开始卖假冒的药,只要有人要,他就会无限量、不间断地卖,那些制假者也会无限量地生产,假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药品市场。
据咸阳市药监局副局长马康民介绍,在查处中发现,仅咸阳市通过铁路发往全国各地的假药最多时一天就达到几千件,还不包括邮寄和公路运输等渠道。
疯狂的假冒活动对藏药产业构成致命威胁。一方面,抢占了真药的市场,使生产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假药破坏了真药的声誉,使生产企业蒙受不白之冤。长此以往,货真价实的真藏药反而没有了市场,藏药的品牌可能毁于一旦。
企业营销有漏洞,假药乘虚而入
藏药由于其神秘的特性,很多人不懂,容易被假冒。但是生产企业自己没有把市场占领好,致使假冒伪劣乘虚而入,也间接造成了假药横行的现状。
目前,藏药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营销队伍,产品销售绝大多数依赖代理商。只管生产不管销售的后果就是代理商垄断了藏药的市场和价格。
代理在外,生产企业对代理商的行为无法操控,而代理商只要有利可图,不考虑生产企业的声誉,甚至在做代理的同时,利用手中掌握产品资料的优势,不惜进行虚假、夸大的违法宣传、招商活动,销售假冒药品。致使假冒药品充斥市场,结果导致产品市场萎缩。
销售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假药蚕食市场,藏药生产企业将最终难以为继。目前,青海藏药企业在假药充斥市场的高压下,普遍开工不足。目前业绩较好的晶珠藏药如果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可达到10亿元,但目前只有五六千万元,就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内藏药企业户户都有亿元产值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满负荷生产,园区内仅中藏药就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但目前全省十多家藏药企业,除金诃、晶珠情况稍好外,其余都是在勉强度日。
专家指出,面对假药围剿的状况,藏药企业要冲破目前困境,以营销为重点进行突破,抓住销售环节这个产品生存的关键。同时政府在资金、政策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企业共同筑造藏药产业的生命线。
苗药篇
记者在广州城区调查发现,市面上治疗鼻炎的喷剂,林林总总,良莠不齐。其中十余种鼻炎喷剂,无一例外地以“苗药”自诩。
苗族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用这句话来形容黔东南民族医药资源的丰厚,一点也不为过。在传统医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苗药因为独特治疗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消费者的心。
苗药专家、贵州黔东南州中医院副院长郭伟伟说,“苗药是块处女地,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宝贵遗产,民间许多苗药方子治疗效果非常好。”
例如,传统苗药治疗鼻炎,是取药粉吹药进鼻腔,同时还要在鼻梁上外敷,对治疗鼻胛肥大有很好的疗效。
再如鹅不食草,在中药里面是喷鼻子、通窍的,而在苗药里主要是治风湿——民间在大量的实践中,苗药就被发现了和中药不同的疗效。
但郭伟伟说,“优鼻”的成分辛夷花、苍耳子等,都是治鼻炎的常用中药,根本不能称为苗药。
近年来,以苗族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工业,成为该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受暴利驱动,近年来苗药被当作了炒作的概念,市场上出现了假冒苗药的新动向。
“有人打着苗药的幌子,利用国家对民族医药的保护政策钻空子。”郭伟伟为此非常担忧。“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羹。”他说。
“就是有人要做这种饮鸩止渴的事情。”贵州中医学院副院长杨柱说,一些厂家打着中药、苗药的旗号,里面添加西药,在医药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杨柱说,苗药是国粹,要努力保护,促进其健康正常的发展。炒“苗药”概念可在短期内成就一个企业,但却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毁掉整个苗药的名声。
(责任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