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和民族药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实现民族医药现代化是功在当代,利于国家,福祉人类的事业,贵州有苗、布依、侗、彝、水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自创造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优秀的民族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贵州少数民族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尤以苗族中医药文化久有盛名,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丹方,八有良药”的美誉。优秀的民族中医药文化为实现民族药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要求“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的健康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扶持民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地无三里平”的贵州高原,有“十里不同天”的小区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孕育了神奇的黔药,与四川、云南、广西并称为“四大药村”产地之一,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盛誉。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为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贵阳市现代民族药科技产业充分利用资源,确立了加强民族药体系建设,创建民族药品牌,加快现代民族药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促进了民族药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重点主要是加强民族药现代化五大体系建设。
——加强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民族药工业体系
建设民族药工业体系是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根本基础。没有民族药制药工业根本不能实现民族药现代化,不能发展,壮大民族医药事业。因此,我们把发展民族制药工业作为发展现代民族药科技产业的工作重点,在政策、用地、资金等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和扶持,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医药工业园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了乌当东风、修文扎佐、清镇东门桥、小河、息烽永靖、花溪羊艾等工业医药园区,有益佰、万顺堂、新天、远程、汉方、维康、恒霸、英利、同济堂等74家制药企业落户医药工业园区,进行生产经营。落户医药工业园区的制药企业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密集、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按GMP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进国内国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建设了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群,提升了贵阳市现代民族药科技产业的整体水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流通工业体系。国家农业部命名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区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区”,贵州省将修文扎佐医药工业园区定为“贵州省乡镇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民族药工业体系,为发展现代民族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