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医药长子”之痛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

2009-12-15 09:35: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作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华药50年的风雨历程,深刻地印证:不管哪个产业或企业,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只有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王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巍然屹立。

  作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华药50年的风雨历程,深刻地印证:不管哪个产业或企业,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只有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王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巍然屹立。否则,只能是日渐衰落,最终被淘汰出局。我们期望通过对华药这一样本的解读,给河北企业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若干年前,记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国家发改委推举优秀企业冲刺世界500强,位列其中的有海尔、联想,医药类企业唯一榜上有名的就是华北制药。若干年后,联想如愿以偿,海尔仅一步之遥,华药却已遥不可及。

  今年6月,近年来日渐沉寂的华北制药再次吸引世人目光:“能源巨头”冀中能源入主华药;10月,投资20亿元决心打造国内头孢领军企业。

  这或许是华药重生的第一步。这家国内最大的抗生素企业,借着重组的力量,正致力于由原料药向制剂药、生物制药的战略转型。

  精彩故事终于开篇。

  青霉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0年青霉素,50年华北制药。”谈起辉煌的历史,华药人是何等自豪!

  旧中国,青霉素贵于黄金,老百姓有了病只能“望药兴叹”。1953年6月,国家投资7588万元,筹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华北制药厂。1958年6月3日,随着华药流水线上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我国青霉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毫无疑问,青霉素成就了华药昔日的辉煌。50年来,华药在国内医药行业发挥着中坚作用,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抗生素总产量由1958年的93吨增长到2009年的近万吨,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中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列。

  辉煌的历史值得骄傲,但有时也会成为前进的沉重负担。“曾经,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金条换。现在,一支青霉素三四毛钱,还不如一瓶水、一根冰糕贵!”华药人这样感叹。

  作为中国原料药的龙头,长期以来,华药以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牢牢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加剧。在“洋药”几乎垄断了全部高端市场的同时,国内低端产品的价格战却愈打愈烈。“我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前后,青霉素价格已呈走低之势,但企业还在上产能、铺摊子。”12月3日,华药总经理张千兵回忆说。

  如今,青霉素基本无利可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青霉素等原料药价格一路狂跌至成本线以下,且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各种新药推陈出新,青霉素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此背景下,华药品种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越发凸显。”省医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指出,青霉素和维C作为华药两大当家产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重达七成左右。原料药比重偏大,不仅附加值低,而且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近十几年来,青霉素先后经历了6次价格大战,华药虽然每次都坚守到最后,赢得了胜利,但也伤痕累累。

  过于倚重青霉素等原料药,已经导致华药盈利能力下降。据透露,近年来,华药青霉素类产品的销售额大幅递减,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产品价格的下跌,令企业经营陷入困境。2005年,华药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当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亏损达1.88亿元。之后的多年,在中国制药行业排行榜上,华药一次次被同行业的小字辈超越。

  专注于青霉素原料药生产——这一点,正在从华药的“基石”变为“软肋”。50年后的今天,这家生产了国内第一支盘尼西林的抗生素龙头企业所拥有的光环,已日渐黯淡。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

  “除了青霉素,华药还能干什么?”这个异常严峻的课题一度摆在华药人面前——当家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少,怎么办?

  痛定思痛,华药在结构调整的道路上苦苦求索。“九五”期间,华药投资20多亿元进行了13个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试图改变“青霉素独大”的单一产品结构。“十五”期间,面对困境,华药又提出“四个转变”,力争到2005年实现制剂药、原料药平分秋色。这其中3项都涉及到产品结构调整:由原料药为主向原料药与制剂药并重转变;由抗生素类产品为主向抗生素类产品与非抗生素类产品并重转变;由青霉素类产品为主向青霉素类产品与非青霉素类产品并重转变。

  大豆异黄酮、番茄红素、利乃沁、欣靓……随着张千兵的介绍,记者一再感叹:“真想不到华药除了青霉素,还有这么多好产品!”“可是,目前青霉素仍然是华药发展的‘晴雨表’,以青霉素为主的原料药依然占了大头。”张千兵列举的一系列数字,足以说明华药产品结构偏沉的现状:2008年,华药销售收入60多亿元,其中抗生素的销售收入占到67%。而同行业一些大企业这一比重仅为30%左右。同样位居全国制药行业前列的几家药企的销售额相差无几,但由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比重过大,导致华药的利润屈居其后。

  1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多次调整产品结构,初级产品的比重依然如故?“一方面是国企包袱重、资金严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调整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新产品市场开发不尽如人意。但更重要的是,受惯性思维束缚,感情上对青霉素难以割舍。”张千兵坦言,从根本上说,华药不缺少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人才,缺少的是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放下架子的勇气。

  以青霉素粉针剂为例,华药年产23亿支,拥有全国最大的产能。因为还有钱赚,华药人一直不肯轻言放弃。“青霉素日子好过时,谁肯去投入?去创新?”

  华药拥有500多个制剂品种,即使只做好其中的1/10,其面貌也将大为改观。但事实却是,在结构调整的路上,一旦市场回暖,怀有“青霉素情结”的华药总是会走回头路,重拾青霉素,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毕竟是我们最熟悉、最顺手的产品。”“我们生产低廉的青霉素出口到印度,印度却制成高端药品再打进国内,我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现在,青霉素技术门槛很低,连农民都能干!”华药股份公司规划科技部部长段宝玲的一席话,引人深思。

  解放思想,冲出“围城”

  华北制药=青霉素!

  50年来,这样的思维定势几乎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国外,仅仅从事原料药生产,没有终端产品,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制药企业。”段宝玲说,而且,“华北制药=青霉素”这样的理念,使华药遭遇品牌外延过于狭窄的尴尬。

  如今,说起石药,人们知道果维康、恩必普、欧意;说起以岭,人们知道通心络、连花清瘟胶囊。而说起华药,除了青霉素,几乎很难让人想到其他产品。

  50年锻造的华药品牌渐渐不被众人熟知,特别是随着国内众多新锐药企的崛起,其“医药长子”的地位逐渐丧失。

  “华药遭遇的困境,让人痛心。如果继续将企业命运维系在青霉素单一品种上,只能导致华药再次错失发展良机。”张千兵言语间充满了危机感,企业重组、新医改,都是华药转型的难得契机,“华药再也耽误不起了!”

  “冀中能源重组华药后,当务之急就是要带领华药快速转身!”董事长王社平描绘的“新战略”蓝图,让数十年与青霉素打交道的华药人耳目一新——2011年销售收入100亿元,2013年200亿元,2015年300亿元。

  两年之内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仅仅靠卖青霉素等原料药,无疑是天方夜谭。“华药的明天,决不能再在青霉素这一棵树上吊死,决不能再与竞争对手在初级市场拼杀。”经过阵痛的华药人已然明白,如果把青霉素比作大白菜,今后他们要做的就是精菜、细菜。

  开发新产品是华药能否焕发青春的关键。在“新战略”的引导下,逐步缩减青霉素粉针业务,华药终端制剂建设正在快马加鞭。10月18日,投资20亿元的新型头孢项目开工。同时,总投资110亿元的华药新园区,致力于开拓生物制药、抗癌药、免疫抑制剂等高端领域,力争3到5年,华药全面实现转型升级。

  “未来,华药的招牌产品肯定不再是青霉素,而是一系列主打高端市场的王牌产品。”张千兵对此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麦伟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