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药业增长放缓
美国制药业的增长陷于停滞状态,预计大型制药公司的增长也将减缓。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2008年,美国处方药销售额仅增长了1.3%,达到2910亿美元;处方药销售量更是仅增长了0.9%。
美国药品销售对全球制药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虽然在全球药品销售中美国仍占据了近50%的比例,但美国对全球制药行业增长的贡献率将从2000年的42%下降到2009年的9%。随着美国贡献份额的下降,包括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和俄罗斯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对全球制药行业的增长贡献逐渐提高。
由于仿制药竞争的加剧,NCEs数量减少,回报率缩水,预计从现在起到2013年,大型药企在处方药销售额上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仅为1.8%,从2007年的366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约4070亿美元。
预计大型药企生物制药产品的销售将增加。到2013年,预计生物制药产品占大型药企处方药销售的比例将上升到20%。与此同时,到2013年,核心产品的销售额预计将下降近50%,降至470亿美元。
相比之下,虽然中型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规模更小,但预计它们在处方药销售上的CAGR将更加强劲。到2013年,中型制药公司的CAGR预计将为6.1%,销售额将从2007年的44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29亿美元。小分子药物将继续主导中型制药公司的收入,到2013年占其处方药销售额的比例达到92%。
生物科技公司的CAGR预计将为5.6%,其销售额将从2007年的34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80亿美元。2007年,在生物科技公司实现的销售额中,生物制品所占份额超过50%,预计到2013年,治疗性蛋白质占生物科技公司销售额的比例将接近70%。
虽然到2013年,生物科技公司新推出产品的回报率将不到50%,但与大型药企不同的是,生物科技公司并不那么容易受到仿制产品的侵袭,除非美国尽快建立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与此相反,在以销售收入排名的前15大制药中,价值超过700亿美元的产品将在今后4年中失去专利保护。其中光辉瑞公司就有总价值达到171亿美元的产品专利失效。中型制药企业相对好一些,到2013年,将有销售收入大约为80亿美元的产品失去专利保护。
生物公司融资困境
生物科技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无疑是金融危机对融资所产生的影响。2008年,在370家公开上市交易的生物科技公司中,近60%的公司市值远远低于1亿美元。去年,北美地区有100多家上市和私营的生物科技和制药公司宣布实施企业重组。到去年底,120家公司手中拥有的现金不足维持6个月的时间,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长了90%。在美国,无盈利和公开上市交易的生物科技公司现金可维持的时间平均为1.7年。
去年最后一个季度,这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自救行动,缩减公司规模,以保存现金和延长运行时间。而那些更加成熟的绩优生物科技公司较好地渡过了这一艰难时期,因为它们有着充足的现金、产品收入流、强劲的产品研发线以及和大型药企的合作。
对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来说,2008年注定是一个困难的年份。2009年,融资和合作协议共计为美国公司带来了301亿美元的资金,其中融资资金101亿美元,协议合作资金200亿美元。虽然2008年通过合作方式筹措的资金比2007年略有下降(2008年为200亿美元,2007年为224亿美元),但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获得的私人和公共融资资金却下降了50%以上(2008年为101亿美元,2007年为220亿美元)。
IPO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2008年,美国生物科技公司通过IPO方式只筹措到了600万美元的资金,而2007年为20亿美元。生物科技公司在2008年通过后续公开招股方式筹集的资金大幅下降,资金筹集额仅为17亿美元,而2007年为63亿美元。上市公司通过借贷获得的资金也明显减少,从2007年的67亿美元降低到2008年的28亿美元。个人投资于公共股权基金的资金也从2007年的16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近11亿美元。
风投资金的减少并不像公开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那样直线下降。2008年,风险资本投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的资金近42亿美元,只比2007年这一行业募集到的44亿美元风投资金减少了5.6%。
大型药企获得机遇
在难以通过公开融资和私募渠道筹措资金的情况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生物科技公司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择。现金饥渴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转向现金充裕的大型药企寻求资金。大型药企在商谈交易时更加强势,将有可能以超低的价格获得急需的后期候选药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授权交易对大型药企来说非常昂贵和复杂。数据显示,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在美国发起的授权许可交易的数量减少了28%。
现在,大型制药公司占据上风,并在积极地逢低购买后期研发产品。这种情况扭转了授权许可交易领域先前出现的一种趋势,之前大型药企青睐相对便宜的早期研发产品。2007年第三季度,大约65%的授权许可交易涉及的是Ⅰ期候选药物,只有大约16%的交易涉及的是Ⅲ期候选药物。一年以后,在2008年第三季度,这些数字几乎完全倒了过来,大约58%的授权交易涉及的是Ⅲ期候选药物,大约20%涉及的是Ⅰ期候选药物。
这些交易反映了制药行业目前所出现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外包(研发、生产或营销)已经从战术转变成为战略重点。与此同时,大型和中型制药公司有兴趣通过削减成本改善资产负债表,其中包括优化生产厂和增加外包业务。从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在制药行业所有外包业务中,原料药所占的比例达到了15%。而今,制药公司出售原料药部门,并将这种功能性业务外包出去。
外包业务的增加、更加严格的资源分配、业务减少以及由此对药物研发线形成的压力有可能使制药行业在未来几年里形成新的格局。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